[拼音] xiǎn xìng yáng míng
[释义] 谓显耀门第,传扬名声。
[出处] 元·郑光祖《梅香》第一折:“使小姐振厥家声,又何须悬头刺股,积雪囊萤,那里也齐家治国,显姓扬名。”
[拼音] fú míng xū yù
[释义] 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
[出处] 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三折:“欷歔,白发垂户老更癯,空有些浮名虚誉,不能够补衮衮朝班,则落的抱瓮村居。”
[拼音] shēn bài míng huī
[释义] 见“身败名裂”。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纵使才大如海,也会令名不终,否则浪得虚名,毕竟才无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败名隳的都有。”
[拼音] míng jiāng lì suǒ
[释义]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出处] 宋 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拼音] gū yù diào míng
[释义] 同“沽名钓誉”。
[出处]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并非沽誉钓名,不过稍尽棉力。”
[拼音] tí míng dào xìng
[释义] 犹指名道姓。指对人不尊敬。
[出处]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
[拼音] gāng cháng míng jiào
[释义] 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范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拼音] qiǎo lì míng sè
[释义] 见“巧立名目”。
[出处]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拼音] tú yōng xū míng
[释义] 见“徒有虚名”。
[出处] 高阳《慈禧全传》:“兵部徒拥虚名,拟正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焉。”
[拼音] rén pà chū míng zhū pà zhuàng
[释义]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3回:“俗话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
[拼音] lì shēn yáng míng
[释义]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出处]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拼音] míng cóng zhǔ rén
[释义]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
[出处] 《榖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拼音] míng gōng jù qīng
[释义] 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
[拼音] mào míng jiě jiǎo
[释义] 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
[出处] 《旧唐书 韦陟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拼音] míng jiāng lì suǒ
[释义] 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拼音] míng lì jiān shōu
[释义] 收:收获。又有名又得利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法子是有的,不过要化几文,然而倒是个名利兼收的事情。”
[拼音] míng shān shèng shuǐ
[释义] 见“名山胜川”。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4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
[拼音] qīng shǐ biāo míng
[释义]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拼音] míng zhèng lǐ shùn
[释义]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出处] 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拼音] míng zhòng yī shí
[释义] 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
[出处]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