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ēng xìng gǎi míng
[释义] 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拼音] yáng míng hòu shì
[释义] 名声传扬到后世
[出处]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拼音] zhōng wài chí míng
[释义] 驰名:名声远扬。名声传遍了国内外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拼音] míng bù xū dé
[释义]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
[出处] 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
[拼音] míng chuí wàn gǔ
[释义] 谓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 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拼音] míng shēng guò shí
[释义]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拼音] chū shī wú míng
[释义] 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处]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拼音] chū shī yǒu míng
[释义]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出处] 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拼音] rǔ shēn bài míng
[释义]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出处]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拼音] míng shēng jí shèn
[释义] 比喻名声极大。
[出处] 《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拼音] fú míng bó lì
[释义] 浮名:虚浮的名声;薄利:微薄的利益。形容名利微不足道。
[出处] 宋 赵师侠《扑蝴蝶》:“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拼音] míng wén tiān xià
[释义] 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 《北齐书·魏收传》:“功业显著,名闻天下。”
[拼音] qīng shǐ chuán míng
[释义]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出处]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拼音] míng chuí zhú bó
[释义]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拼音] àn míng zé shí
[释义]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
[出处] 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拼音] qīng shǐ biāo míng
[释义]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拼音] qiǎo lì míng sè
[释义] 见“巧立名目”。
[出处]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拼音] shēn bài míng huī
[释义] 见“身败名裂”。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纵使才大如海,也会令名不终,否则浪得虚名,毕竟才无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败名隳的都有。”
[拼音] gū yù diào míng
[释义] 同“沽名钓誉”。
[出处]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并非沽誉钓名,不过稍尽棉力。”
[拼音] míng cóng zhǔ rén
[释义]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
[出处] 《榖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