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míng yī qián
[释义]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拼音] míng zào yī shí
[释义] 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拼音] yī wén bù míng
[释义] 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拼音] chí míng zhōng wài
[释义] 驰:传播。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也作“驰名天下”。
[出处]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
[拼音] míng zhèn yī shí
[释义]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出处] 《新唐书 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
[拼音] wén míng xiá ěr
[释义]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出处] 《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拼音] míng bù fú shí
[释义] 名声与实际不符
[出处] 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拼音] míng yáng sì hǎi
[释义] 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
[出处]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拼音] míng shān dà chuān
[释义]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出处]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拼音] jīn bǎng tí míng
[释义]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拼音] dǐng dǐng yǒu míng
[释义]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出处]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拼音] míng shān shèng chuān
[释义]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出处] 《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拼音] míng shí nán fù
[释义]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出处] 《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拼音] dào míng qī shì
[释义] 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出处] 荀况《荀子 不苟》:“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拼音] rén sǐ liú míng
[释义]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出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拼音] shī chū yǒu míng
[释义]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师必有名。”
[拼音] míng xià wú xū
[释义]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出处]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俨如江西景德镇所烧窑器,瑰玮可观,可谓名下无虚矣。”
[拼音] xún míng zé shí
[释义] 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求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循:依着;责:求。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拼音]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释义] 遂;成功。建立了功绩;有了名声。
[出处] 墨翟《墨子 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拼音] míng shí xiāng fú
[释义] 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
[出处] 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