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íng yù sǎo dì
[释义] 指彻底失去声誉
[出处] 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拼音] shī chū wú míng
[释义] 师:军队;名:名义;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拼音] bù kě míng zhuàng
[释义] 名:说出;状:形容。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出处] 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拼音] qiǎo lì míng mù
[释义]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出处]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拼音]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释义]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拼音] chòu míng yuǎn yáng
[释义] 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出处] 《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释义] 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极力谋取好名誉。沽:买;钓:喻用手段取得。
[出处] 金 张建《高陵县张公去思碑》:“非若沽名钓誉之徒,内有所不足,急于人闻,而专苛察督责。”
[拼音] míng fù qí shí
[释义]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拼音] míng luò sūn shān
[释义] 名字排在孙山后面。指考试未被录取;榜上无名。
[出处] 宋 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拼音] míng chuí qīng shǐ
[释义] 垂:流传;青史:历史黄籍;古代在青皮竹简上刻记大事;故史书把历史称为“青史”。姓名和功绩在历史典籍中流传下来。
[出处] 清 卓尔堪《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
[拼音] yǐn xìng mái míng
[释义]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出处]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拼音]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释义]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拼音] jiǔ fù shèng míng
[释义] 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出处]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久负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公司的,成为国家干部。”
[拼音] shèng míng nán fù
[释义]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拼音] xiá ěr wén míng
[释义] 迩:近;遐:远。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重学敬德,遐尔著闻。”
[拼音] míng shān dà chuān
[释义]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出处]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拼音] chí míng zhōng wài
[释义] 驰:传播。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也作“驰名天下”。
[出处]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
[拼音] tú yǒu qí míng
[释义] 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
[出处]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拼音] bù míng yī wén
[释义]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拼音] míng zhèn yī shí
[释义]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出处] 《新唐书 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