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ún míng hé shí
[释义] 犹言循名责实。
[出处] 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
[拼音] hè hè zhī míng
[释义]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傅叚传》:“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拼音] hè hè shēng míng
[释义]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出处]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拼音] huò shì dào míng
[释义]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
[拼音] jiǎ míng tuō xìng
[释义] 冒充别人姓名。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3回:“俺哥哥不是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头胡做。”
[拼音] yǒu míng yǒu lì
[释义] 既有名誉又有利益
[拼音] míng dé zhòng wàng
[释义] 犹德高望重。
[出处] 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拼音] wén míng sàng dǎn
[释义]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拼音] míng shū zhú bó
[释义] 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拼音] míng shì sù rú
[释义] 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出处] 《新唐书·萧复传》:“复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
[拼音] míng qīng jù gōng
[释义] 有名声的权贵
[出处] 宋·欧阳修《序》:“自明道、景佑以来,名卿巨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拼音] míng mén yòu zú
[释义] 名门: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
[出处] 宋·朱熹《小学·嘉言》:“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
[拼音] míng chuí bǎi shì
[释义] 垂:流传下去。好名声流传后代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拼音] wú kě míng zhuàng
[释义] 没法形容。
[出处] 《花城》:“自由了,一种无可名状的轻松感,像一股热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拼音] wàng zǐ chéng míng
[释义] 望:盼望,希望。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名声有地位的人物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却说安老爷到了公子引见这日,分明晓得儿子已就取在前十名,大可放心了;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
[拼音] qiǎo zuò míng mù
[释义] 巧立名目。
[出处] 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拼音] qiú míng duó lì
[释义] 追求名誉,争夺财利。
[出处] 明·沈受先《三元记·空归》:“求名夺利夸得意,胜似状元及第。”
[拼音] tān míng tú lì
[释义] 贪图好的名声,追逐个人私利
[出处] 明·徐元《八义记·婴投杵臼》:“贪名图利世间人,不修因果恁痴心。”
[拼音] shù zǐ chéng míng
[释义]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出处] 《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拼音] gū míng yào yù
[释义] 犹沽名钓誉。
[出处] 《朱子语类》卷四二:“子张问闻与达一章,达是躬行实践做出来底,闻是沽名要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