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uō jiā dài kǒu
[释义] 带着一家大小,指受家属拖累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金俊武说不定有一点钱,可他拖家带口的,不好为难金家湾的这个强人。”
[拼音] kǒu rú xuán hé
[释义] 见“口若悬河”。
[出处]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拼音] jīn kǒu yù yá
[释义] 金;玉:比喻珍贵。在戏曲和旧小说中;常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随意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也作“金口玉言”。
[出处] 晋 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拼音] yǒu kǒu nán fēn
[释义] 分:分辩。有嘴难分辩。形容难分辩清楚。
[出处]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动不动棍棒临身。直着我有口难分,进退无门。”
[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拼音] pò kǒu tòng mà
[释义] 破口:恶语。满口恶语骂人
[出处]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老太婆坐在窗下,指着丈夫就破口痛骂:‘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地道的傻瓜!’”
[拼音] kǒu gān shé zào
[释义]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拼音] wǎng fèi kǒu shé
[释义] 白费口舌
[出处]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拼音] kǒu kǒu xiāng chuán
[释义]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
[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拼音] kǒu chū dā yán
[释义] 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拼音] kǒu chū kuáng yán
[释义] 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拼音] wàn kǒu yī cí
[释义]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拼音] kǒu sì xuán hé
[释义] 见“口若悬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拼音] kǒu bù èr jià
[释义]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拼音] bǎi kǒu nán fēn
[释义]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难分辩清楚。犹百口莫辩。
[出处]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这‘薄幸’两字,我也百口难分了!”
[拼音] kǔ kǒu nì ěr
[释义]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拼音] kǒu méi zhē lán
[释义]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
[拼音] wàn kǒu yī tán
[释义]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拼音] piàn kǒu zhāng shé
[释义] 搬弄口舌
[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拼音] qīng kǒu báo shé
[释义] 见“轻嘴薄舌”。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这酸子轻口薄舌,专会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