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iàn péng kǒu yǒu
[释义]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财之义,非道义之交不可。”
[拼音] mù dèng kǒu wāi
[释义] 形容气极时的神情。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拼音] mù dāi kǒu zā
[释义]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拼音] qīng kǒu bái shé
[释义]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出处]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拼音] quē kǒu niè zi
[释义] 镊子用以拔毛,缺口镊子则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出处] 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视仆之饥饱,如观越人之肥瘠耳。乡谚有云‘缺口镊子’者,公识之。”
[拼音] tán bù róng kǒu
[释义] 犹言赞不绝口。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
[拼音] táng shé mì kǒu
[释义] 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
[出处] 《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拼音] tāo kǒu chán shé
[释义] 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拼音] wèi kǒu shèn shì
[释义] 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出处] 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拼音] zhòng kǒu xiāo jīn
[释义] 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出处] 汉 焦赣《易林 萃之巽》:“众口销金,愆言不验。”
[拼音] shé kǒu fēng zhēn
[释义]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拼音] kǒu ěr zhī xué
[释义]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出处]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拼音] chán tè zhī kǒu
[释义] 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拼音] hú kǒu sì fāng
[释义]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拼音] kǒu fù zhī lěi
[释义]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
[出处] 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拼音] kǒu jiǎo fēng qíng
[释义] 口头表示的情爱。
[出处] 清·李渔《比目鱼·联班》:“那些用小钱的主子,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
[拼音] kǒu wěn shēng huā
[释义] 比喻谈吐文雅。
[出处] 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五卷引《白氏金锁》:“张祜苦吟,妻孥唤之不应,以责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
[拼音] kǒu chǐ shēng xiāng
[释义]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6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拼音] kǒu yōng ruò chuān
[释义]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出处]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拼音] kǔ kǒu è shí
[释义] 石:古代石针。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规劝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