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éi kǒu qǐ xiū
[释义] 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
[出处] 《尚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拼音] ài kǒu shí xiū
[释义]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拼音] chì kǒu shāo chéng
[释义] 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出处] 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拼音] dù kǒu tūn shēng
[释义]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拼音] fēn fáng jiǎn kǒu
[释义] 亦作“分身减口”。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谓分房减口或分身减口。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为这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兄弟你守着祖业,俺两口儿到他邦外府,赶熟去来。”
[拼音] fēn shēn jiǎn kǒu
[释义] 见“分房减口”。
[出处]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今有迫于人口多者,每有分身减口之语。”
[拼音] fēng mén shuǐ kǒu
[释义] 指要冲。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一回:“如今听得朝廷起大军来,与方腊厮杀,我这里正是风门水口。有些人家都搬了别处去躲。只留下老身,在这里看屋。”
[拼音] fó kǒu shèng xīn
[释义] 形容言语温厚,心地慈善
[出处]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送子观音殿对云:‘我费尽一片婆心……’佛口圣心,自然入妙。”
[拼音] gāo xià zài kǒu
[释义] 犹言信口雌黄。
[出处]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
[拼音] kāi kǒu jiàn dǎn
[释义] 见“开口见心”。
[出处] 宋·宗绍《无门关·赵州洗钵》:“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
[拼音] kǒu ěr xiāng chéng
[释义] 谓接受传闻。
[出处]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拼音] zì tóu hǔ kǒu
[释义] 投:进入;虎口: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比喻自己进入危险的场所送死
[出处]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20回:“这薛刚真正胆大包天,不想生法报仇,反来祭扫铁丘坟,是自投虎口。”
[拼音] miàn péng kǒu yǒu
[释义]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财之义,非道义之交不可。”
[拼音] mù dèng kǒu wāi
[释义] 形容气极时的神情。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拼音] mù dāi kǒu zā
[释义]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拼音] qīng kǒu bái shé
[释义]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出处]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拼音] quē kǒu niè zi
[释义] 镊子用以拔毛,缺口镊子则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出处] 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视仆之饥饱,如观越人之肥瘠耳。乡谚有云‘缺口镊子’者,公识之。”
[拼音] tán bù róng kǒu
[释义] 犹言赞不绝口。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
[拼音] táng shé mì kǒu
[释义] 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
[出处] 《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拼音] tāo kǒu chán shé
[释义] 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