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óng kǒu duó shí
[释义]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出处] 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拼音] mó pò kǒu shé
[释义]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拼音] mù dèng kǒu duō
[释义] 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拼音] zhòng kǒu yī cí
[释义]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释义]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释义]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处] 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释义]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拼音] xìn kǒu hú zhōu
[释义] 信口:随便开口。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乱说。比喻不负责任随口乱说
[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誓今番泼水难收,到那里问缘由,怎敢便信口胡诌?”
[拼音] chōng kǒu ér fā
[释义] 不加思索地说出口来
[出处] 明·李贽《焚书·李温陵传》:“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拼音] hǔ kǒu cán shēng
[释义]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烦你们拜上小姐,说我铁中玉虎口残生,多蒙垂救,高谊已足千古。”
[拼音] hé mén bǎi kǒu
[释义] 指全家所有人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岐传》:“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拼音] kǒu hán tiān xiàn
[释义] 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拼音] kǒu duō shí guǎ
[释义] 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出处] 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拼音] kǒu dāi mù dèng
[释义]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拼音] kǒu dāi mù dùn
[释义] 见“口呆目瞪”。
[出处]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拼音] kǒu gàn shé jiāo
[释义] 见“口燥唇干”。
[出处]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拼音] kǒu shì xīn miáo
[释义] 犹言为心声。
[出处] 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拼音] kǒu wú zé yán
[释义]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出处] 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拼音] shì fēi kǒu shé
[释义]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拼音] shùn kǒu liū
[释义] 民间的一种句子长短不等口头韵文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势: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些顶门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