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ēng qǔ kè yǔ
[释义] 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出处] 荀况《荀子 君道》:“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拼音] zhuī huān qǔ lè
[释义] 犹言寻欢作乐。
[出处] 《宣和逸事》前集:“何况徽宗是个风流快活的官家,目见帝都景致,怎不追欢取乐。”
[拼音] zì qǔ qí huò
[释义] 取:取得;祸:祸事。自己招来祸事。
[出处] 宋 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卷下:“故门高之弑,乐器之焚,亦是自取其祸也。”
[拼音] zuàn suì qǔ huǒ
[释义] 燧:火石。钻打火石取火。原始人类取火的方式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拼音] gǒng shǒu ér qǔ
[释义] 拱手:两手合抱在胸前。指取来毫不费力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拼音] táo shā qǔ jīn
[释义] 淘金。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任人如市瓜》:“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拼音] huá shì qǔ chǒng
[释义] 犹言哗众取宠。
[出处] 明·归有光《送国子助教徐先生序》:“至于久而天下靡然,习其辞而不复知其原,士以哗世取宠,苟一时之得以自负。”
[拼音] zhí yán qǔ huò
[释义] 直:坦率、直爽;取:取得,引申为招致。指说话直率的人会惹祸。
[出处] 《左传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拼音] zì qǔ zuì lì
[释义]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
[出处] 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拼音] zì qǔ jiù lì
[释义] 指自招罪过。同“自取罪戾”。
[出处]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目下大敌当前,万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拼音] qǔ qīng fēi bái
[释义] 见“取青媲白”。
[出处]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争一联警拔,取青妃白,有句无章,所以去古日远。”
[拼音] ē shùn qǔ róng
[释义] 阿:曲从,迎合。曲意顺从以博取他人的欢悦
[出处] 《金史 本纪第六世宗》:“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
[拼音] qì zhòng qǔ qīng
[释义] 弃:抛开。舍弃重要的采取次要的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拼音] qiú róng qǔ mèi
[释义] 媚:谄媚。谄媚讨好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
[拼音] qiáng zì qǔ shé
[释义] 见“强自取柱”。
[出处] 《大戴礼记·劝学》:“强自取折,柔自取束。”
[拼音] háo gàn bào qǔ
[释义] 谓恃强夺取。
[出处] 明·何景明《内篇》:“治储之事,散有聚无,士需将征,豪干暴取,凶不改敛,贫不减费,权利而府怨是难之也。”
[拼音] huá shì qǔ míng
[释义] 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
[出处] 宋·陆游《除宝谟阁待制谢表》:“窃慕隐居求志之风,尤耻哗世取名之事。”
[拼音] jiāng qǔ gù yǔ
[释义] 见“将夺固与”。
[出处] 《大宋宣和遗事》后集:“李纲辈勤王之师四集,且为将取固予之谋,才得许割三镇诏书,且班师退去。”
[拼音] nì qǔ shùn shǒu
[释义] 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出处] 《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拼音] qǔ shě liǎng nán
[释义] 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指难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