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iè guó qǔ yú
[释义]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5回:“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灭虢取虞’之道也。”
[拼音] ē shì qǔ róng
[释义] 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别人的欢心。迎合世俗,取悦于人
[出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至叔孙通,则正以曲学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仪,知典礼也。”
[拼音] tōu hé qǔ róng
[释义] 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同“偷合苟容”。
[出处]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论》:“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拼音] àn láo qǔ chóu
[释义] 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领取报酬
[出处]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
[拼音] ē ǎn qǔ róng
[释义] 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
[出处] 《新唐书 杨再思传》:“居宰相十余年,阿匼取容,无所荐达。”
[拼音] yīn dí qǔ zī
[释义] 因:依,靠;资:财物,资用。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出处] 《北史 燕凤传》:“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拼音] néng jìn qǔ pì
[释义]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拼音] duàn zhāng qǔ yì
[释义] 见“断章取义”。
[出处] 唐·张鷟《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
[拼音] qì xiá qǔ yòng
[释义] 指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
[出处] 汉 陈琳《为袁绍讨檄豫州》:“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暇取用。”
[拼音] gǒu hé qǔ ān
[释义]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拼音] kāi kē qǔ shì
[释义]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拼音] nào zhōng qǔ jìng
[释义] 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
[拼音] náng zhōng qǔ wù
[释义] 囊:口袋。从口袋中取东西。比喻办事毫不费力就可以办到
[出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拼音] tōu jiān qǔ qiǎo
[释义] 用投机取巧的办法不付出力气而得到好处
[拼音] gǒng shǒu ér qǔ
[释义] 拱手:两手合抱在胸前。指取来毫不费力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拼音] qǔ cháng qì duǎn
[释义]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
[拼音] fēng qǔ kè yǔ
[释义] 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出处] 荀况《荀子 君道》:“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拼音] huá shì qǔ chǒng
[释义] 犹言哗众取宠。
[出处] 明·归有光《送国子助教徐先生序》:“至于久而天下靡然,习其辞而不复知其原,士以哗世取宠,苟一时之得以自负。”
[拼音] chuī máo qǔ xiá
[释义] 瑕:玉上的疵点,缺点,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呵,吹毛取瑕,次骨为戾。”
[拼音] yuán hóu qǔ yuè
[释义] 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出处]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