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iǎo fú fā yǐn
[释义] 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拼音] pī fā rù shān
[释义]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出处]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拼音] pī zī xuē fà
[释义] 缁:黑色僧衣。剃去头发披上僧衣。指出家为僧尼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拼音] pī fà wén shēn
[释义]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出处] 《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拼音] wò fà tǔ cān
[释义] 握发:握着头发;吐:吐出。为了礼贤下士而停止洗头和吃饭。指为国而礼贤下士
[出处] 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饶歌·思悲公篇》:“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殷周。”
[拼音] zhū yán lǜ fā
[释义] 指青春年少。
[出处] 宋·沈遘《送句谌通判颖川》诗:“朱颜绿发出尘土,长缨高盖生清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时,但见:朱颜绿发,皓齿明眸。”
[拼音] pī fà rù shān
[释义]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出处] 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拼音] chōng guàn nù fā
[释义] 形容极为愤怒。
[出处] 《旧唐书·郑畋传》:“而畋冲冠怒发,投袂冶兵,罗剑戟于樽前,练貔貅于阃外。”
[拼音] cǐ fā bǐ yīng
[释义] 这里发动,那里响应。
[出处] 清·陈天华《警世钟》:“各做各的,怎么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联络,此发彼应才行。”
[拼音] fā méng jiě huò
[释义] 发蒙:启发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启发开导,脱离蒙昧,解除疑惑。
[出处] 汉·枚乘《七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拼音] xī máo biàn fā
[释义] 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拼音] fā fèn yǒu wéi
[释义]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正是男子汉发奋有为之时。”
[拼音] fā fèn wéi xióng
[释义] 发奋:振作兴起。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出处]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
[拼音] fā fèn dǎo lì
[释义] 发:奋发,振作;蹈:跳、踏;厉: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风发昂扬
[出处] 邹韬奋《萍踪寄语》:“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发奋蹈厉,艰苦备尝,为的是这件事。”
[拼音] fā fán jǔ lì
[释义]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出处] 明·焦竑《玉堂丛语·纂修》:“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
[拼音] xián wú xū fā
[释义] 谓射箭百发百中。
[出处] 《陈书·萧摩诃传》:“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
[拼音] fà yǐn qiān jūn
[释义]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拼音] jīng cǎi xiù fā
[释义] 精采:精神、神采;秀发:焕发。形容人的精神焕发。
[出处] 《晋书·慕容超载记》:“精采秀发,容止可观。”
[拼音] kuàng ruò fā méng
[释义] 旷:开朗;矇: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朗。比喻人头脑开窍,明达起来
[出处] 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拼音] pī fà yáng kuáng
[释义] 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之吴,乃被发详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