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ōng kǒu ér fā
[释义] 不加思索地说出口来
[出处] 明·李贽《焚书·李温陵传》:“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拼音] dài fā hán chǐ
[释义] 谓人的形状。亦以指人。
[出处]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拼音] tǔ bǔ zhuō fā
[释义] 见“吐哺握发”。
[出处] 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拼音] dǔ shén fā zhòu
[释义] 犹言对天发誓。
[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八二回:“于是急的经济赌神发咒,继之以哭。”
[拼音] fèn fā xiàng shàng
[释义] 精神振作,情绪高昂
[出处]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拼音] pī fà rù shān
[释义]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出处] 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拼音] fèn fā chuō lì
[释义]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出处] 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拼音] zhū yán lǜ fā
[释义] 指青春年少。
[出处] 宋·沈遘《送句谌通判颖川》诗:“朱颜绿发出尘土,长缨高盖生清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时,但见:朱颜绿发,皓齿明眸。”
[拼音] fā shì dǔ zhòu
[释义] 咒:誓言。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对某事提出保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先是我发誓赌咒砸这劳什子,你都没劝过,说我疯的?刚刚的这几日才好了,你又来怄我。”
[拼音] fā fèn zì xióng
[释义] 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出处]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
[拼音] fā fèn wàng cān
[释义] 发愤:下决心,立志;餐:吃饭。发愤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 《魏书·高允传》:“拔萃衡门,俱渐鸿翼,发愤忘餐,岂要斗食。”
[拼音] xīn xì rú fā
[释义] 亦作“心细于发”。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
[出处] 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颇闻棋诀在善守,心细如发才如斗。”
[拼音] pī zī xuē fà
[释义] 缁:黑色僧衣。剃去头发披上僧衣。指出家为僧尼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拼音] kū mù fā róng
[释义] 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拼音] kuàng ruò fā méng
[释义] 旷:空旷;开阔。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好像双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见了东西。亦比喻使人头脑忽然开窍,明达起来。
[出处]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蒙。”
[拼音] liǎo fà cuī kū
[释义] 燎发:火烧毛发;摧枯:折断枯木。比喻消灭敌人极容易。
[出处] 《隋书·音乐志下》:“攻如燎发,战似摧枯。”
[拼音] liú zhōng bù fā
[释义]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5回:“武后临朝,心中郁闷,曾三上封章,劝其谨守妇道,迎主还朝,武后俱留中不发。”
[拼音] míng fā bù mèi
[释义] 明发:破晓,天色发亮;寐:昨。通宵未睡。
[出处] 《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拼音] niǎo fú fā yǐn
[释义] 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拼音] wén shēn duàn fā
[释义]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人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