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ōng féi dì jí
[释义]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出处]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拼音] yóu cǐ jí bǐ
[释义] 此:这;这个;彼:那个。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指分析事物不能孤立地看一种现象;而应把复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层层深入。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
[拼音] hòu huǐ hé jí
[释义] 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出处] 《周书·崔谦传》:“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何及。”
[拼音] tuī jǐ jí wù
[释义] 同“推己及人”。
[出处] 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拼音] xíng lè jí shí
[释义] 行:从事;及时:抓紧时机。不失时机,寻欢作乐
[出处] 汉乐府《西门行》:“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当及时。”
[拼音] jí shí yǔ
[释义] 指庄稼正需要雨水时下的雨。比喻适时的帮助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拼音] huǐ zhī hé jí
[释义] 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
[出处] 《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拼音] huǐ zhī mò jí
[释义] 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
[出处] 东汉·董卓《到渑池上书请收张让等》:“及溺呼船,悔之莫及。”
[拼音] wàng chén mí jí
[释义] 见“望尘莫及”。
[出处] 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耳。”
[拼音] cǎi jí fēng fēi
[释义] 别人征求自己意见时表示谦虚的说法。
[出处] 《诗经·国风·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拼音] ěr rǔ mù jí
[释义]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拼音] fá bù jí zhòng
[释义] 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拼音] zhuī huǐ hé jí
[释义] 悔恨以往的事情,但已无法改变了。亦作“追悔不及”。
[出处] 《旧五代史·庄宗本纪八》:“将士经年离隔父母,不取敕旨归宁,上贻圣忧,追悔何及!”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慎守诀》:“世上之人,多嗜欲伤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
[拼音] huò jí shi yú
[释义] 犹殃及池鱼。比喻无辜波及而受害。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拼音] ào huǐ mò jí
[释义] 懊悔:悔恨。指后悔已经来不及
[拼音] jí jī nián huá
[释义] 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出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拼音] fá bù jí sì
[释义] 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
[出处]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
[拼音] yán bù jí xíng
[释义] 谓言行不一。
[出处] 明·薛瑄《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拼音] mǎ chén bù jí
[释义] 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出处]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王行昔望吾舅马尘不及,何先友为?”
[拼音] wú suǒ bù jí
[释义] 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出处] 《鹖冠子·环流》:“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时或后而得之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