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uó bù jiān wēi
[释义]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出处] 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拼音] qù wēi jiù ān
[释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出处] 《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拼音] bō luàn jì wēi
[释义] 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
[出处] 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拼音] wàng zhàn zhě wēi
[释义]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出处] 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拼音] wēi yán nì ěr
[释义]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出处] 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拼音] fú diān chí wēi
[释义] 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
[出处] 宋·秦观《贺孙中丞启》:“恭惟中丞侍郎,受天间气,为世直儒;力足以扶颠持危,器足以致远任重。”
[拼音] fú wēi jì jí
[释义] 犹扶危济困。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拼音] fú wēi chí qīng
[释义] 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许靖传》:“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
[拼音] huǐ bù wēi shēn
[释义] 见“毁不灭性”。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丧不虑居,毁不危身。”
[拼音] niǎo fù wēi cháo
[释义] 鸟巢因建于弱枝而倾覆。比喻处境极端危险。
[出处] 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诗:“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拼音] wēi yán wēi xíng
[释义]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拼音] bīng xiōng zhàn wēi
[释义] 指战事凶险可怕。
[出处] 汉 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
[拼音] ān wēi xiāng yì,huò fú xiāng shēng
[释义]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拼音] gāo ér bù wēi
[释义]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出处] 《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拼音] lín wēi zhì biàn
[释义] 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拼音] dàn xī zhī wěi
[释义] 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出处]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拼音] jiù nán jiě wēi
[释义]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拼音] lín wēi zì xǐng
[释义] 省:醒悟。临到危难时能够自己觉醒
[出处] 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拼音] zhōng bù bì wēi
[释义]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
[出处] 《晏子》:“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拼音] xíng bù lǚ wēi
[释义] 不走有危险的地方。
[出处]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