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óu zhuàng nán qiáng
[释义] 撞:撞击。指认死理
[出处] 陆天明《省委书记》:“今天我们要眼睁睁地让马扬走了,总有一天会头撞南墙满世界去找后悔药吃。”
[拼音] huái nán yī mèng
[释义] 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出处] 明 王錂《春芜记》:“正是只将桑海千秋事,付与槐南一梦中。”
[拼音] dōng nán bàn bì
[释义] 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出处] 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拼音] nán qù běi lái
[释义] 指来来往往
[出处] 唐 杜牧《汉江》:“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拼音] nán shān zhī shòu
[释义]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出处]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拼音] sāi shàng jiāng nán
[释义] 见“塞北江南”。
[出处] 叶圣陶《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
[拼音] fú qí nán shān
[释义] 南山:终南山。比喻福气高如南山
[出处]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疑传》:“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
[拼音] sāi běi jiāng nán
[释义]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出处] 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拼音] nán zhēng běi tǎo
[释义] 见“南征北伐”。
[出处] 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幼年时,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场春梦也。”
[拼音] nán jī běi dǒu
[释义] 箕:星宿名,形状象簸箕;斗:星宿名,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出处] 《诗经 小雅 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拼音] zhōng nán jié jìng
[释义] 指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终南:陕西终南山;捷径:近路。
[出处] 元 卢挚《蟾宫曲 咸阳怀古》:“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
[拼音] huái nán jī quǎn
[释义]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出处]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拼音] nán miàn chēng gū
[释义]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出处] 《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拼音] nán miàn chēng zūn
[释义]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尊:地位或辈分高。指称王称帝
[出处]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6回:“今日成全了赵某大功,日后果能南面称尊,得遇令郎之日,义当重报。”
[拼音] dà jiāng nán běi
[释义]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盗贼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复或失,不得安宁。”
[拼音] nán běi dōng xī
[释义]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处]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拼音] mèng lǐ nán kē
[释义] 南柯:指槐树的南枝。比喻一场美梦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夫人停婚》:“他实在咽不下玉液金波,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柯。”
[拼音] nán zhēng běi jiǎo
[释义] 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 鲁迅《王化》:“南征北剿,决不偷懒。”
[拼音] dōng nán zhú jiàn
[释义]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出处]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拼音] nán lái běi qù
[释义] 泛指来来往往
[出处]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这里是大道官塘,怎没个行人南来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