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uán jūn lì dí
[释义] 见“权均力齐”。
[出处] 宋·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
[拼音] quán jūn lì qí
[释义] 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出处]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
[拼音] qióng xīn jù lì
[释义] 穷:尽。尽心尽力
[出处] 宋·王令《答刘公著微之书》:“今夫穷心剧力,茫然日以雕刻为事,而不暇外顾者,其成何哉?”
[拼音] tóng lì xié qì
[释义] 犹言同心协力。
[出处] 《南史·宋纪·武帝》:“同力协契,所在蜂起。”
[拼音] tóng xīn bì lì
[释义] 齐心尽力。
[出处] 《东观汉记·任隗传》:“永元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数犯颜谏。”
[拼音] tóng xīn yè lì
[释义] 同“同心协力”。
[出处] 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拼音] xīn cháng lì ruò
[释义]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鲁迅《两地书》:“学校的一波未平,上海的一波又起,小鬼心长力弱,深感应付无方。”
[拼音] cán nián yú lì
[释义] 指年老体衰。
[出处]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拼音] dé rén sǐ lì
[释义]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出处] 《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拼音] gǔ gōng zhī lì
[释义]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拼音] juān āi zhī lì
[释义] 比喻微小的力量。
[出处] 宋·岳珂《金佗粹编》第九卷:“念臣寒陋无堪,上感圣恩,备员军事,未有涓埃之力,以报国家。”
[拼音] lì néng gāng dǐng
[释义]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拼音] lì qū shì qióng
[释义] 屈:竭,穷尽;穷:尽。力量和势力均已穷尽
[出处] 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亡家徇国,方寸不乱。力屈势穷,排空落翰。”
[拼音] zhì jūn lì dí
[释义]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宣和书谱·行书二·虞世南》:“[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
[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拼音] wén zhì wǔ lì
[释义]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
[拼音] fēng jēn duō lì
[释义] 丰:丰满,丰实;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多:多余。书法有筋骨,笔力雄健。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出处] 宋·无名氏《宣和书谱》:“三国之初,字学缺然不讲,繇于是为一家法,而议者谓其丰筋多力,有云游雨骤之势。”
[拼音] fú tián lì sè
[释义] 服:从事;穑:收获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出处] 《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拼音] xiàng shí duó lì
[释义] 相:察看。观察时机,估算力量
[出处] 唐·司空图《题东汉传后》:“君子救时虽切,必相时度力,以致其用。”
[拼音] kǔ xué lì wén
[释义] 力:务。刻苦学习,努力著文
[出处] 《旧唐书·白居易传》:“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
[拼音] nǔ jīn bá lì
[释义] 努:用力伸出;拔:超过。凸出青筋,使尽力气。形容竭尽全力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我拉不上,努筋拔力的替他做了衣服,不自家讨愧,还说长道短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