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ì tòu zhǐ bèi
[释义]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出处] 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拼音] wéi lì shì shì
[释义] 谓竭尽己力而为。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拼音] wén lì fù shān
[释义] 以蚊虫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虽小却身负重任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应帝王》:“其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拼音] bǐ quán liàng lì
[释义] 比:比较;量:估量。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
[出处] 汉 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拼音] chuǎi shí duó lì
[释义] 揣度形势,估量自己的能力
[出处] 明 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不肖揣时度力,屡欲乞归。”
[拼音] qīng zhù quán lì
[释义] 倾注:把精神或力量集中到一个目标。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
[出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以便等到时机一到,就倾注全力,大举反攻,收复失地。”
[拼音] xīn cháng lì duǎn
[释义]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拼音] lì dí qiān jūn
[释义] 敌:抵挡;钧:古代重量单位,合当时三斤。形容力气大,能抵挡住几万斤。
[出处] 《汉书·叙传上》:“良乐轶能于相,驭乌获抗力于千钧。”
[拼音] lù lì qí xīn
[释义]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
[出处] 《梁书 王僧辩传》:“卿志格玄穹,精贯白日,戮力齐心,芟夷逆丑。”
[拼音] lì kùn jīn fá
[释义] 困:劳倦;乏:疲乏。用尽了全力
[出处] 元·贾仲名《升仙梦》第三折:“如今容颜瘦,倒不如辛勤还家罢,我如今力困筋乏。”
[拼音] lì dí wàn fū
[释义] 敌:对抗;夫:成年男子。形容勇力超人
[出处] 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或体穷三变,潘陆不足以升堂;或力敌万夫,关张不足以扶毂。”
[拼音] áo xīn fèi lì
[释义] 耗费心神和气力。
[出处] 马烽《太阳刚刚出山》:“我熬心费力办农业社,结果给组织上留下这么个印象。”
[拼音] dòu zhì dòu lì
[释义] 斗;争斗;智:智慧,聪明;力:气力。用智谋来争胜负,凭力气分胜负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拼音] jié jiǎn lì xíng
[释义] 节俭:节省,节约;力行:努力去做。生活俭朴,以身作则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拼音] qiáo shén cuì lì
[释义] 谓竭尽心力。
[出处] 清·曾国藩《送刘椒云南归序》:“又将有他说者出,为群意气之所会,则又憔神悴力而趋之。”
[拼音] mín lì diāo bì
[释义] 雕弊:困苦,衰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
[出处]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拼音] shēn tǐ lì xíng
[释义]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 力行近乎仁。”
[拼音] kāi zú mǎ lì
[释义] 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拼音] kēng qiāng yǒu lì
[释义]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拼音] wù lì wéi jiān
[释义]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
[出处]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