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拼音] sōu cháng guā dù
[释义] 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出处] 明 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个家搜肠刮肚,不知饥,不知渴,只觉得口内生烟。”
[拼音]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拼音] guā dì pí
[释义]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出处] 《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拼音] guā mù xiāng jiàn
[释义] 见“刮目相待”。
[出处]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长足之进步矣。”
[拼音] tūn dāo guā cháng
[释义] 比喻决心改过自新。
[出处] 《南史 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拼音] áo cháng guā dù
[释义] 谓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出处] 陈登科《活人塘》三:“咱薛家祖上是锅碗一担挑到新河集的,落了户,靠两只手苦,可怜,熬肠刮肚的,买了这几亩田。”
[拼音] guā gǔ chōu jīn
[释义] 喻极力搜刮、榨取民财。
[出处]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四:“清室二百七十余年间的统治在官场中已经凝集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贪婪恶习。一般的官府均以贪赃枉法为能,在上的鬻爵收贿,在下的刮骨抽筋。‘官官相卫’,让你受苦的民间硬是呼天无路,吁地无门。”
[拼音] guā cháng xǐ wèi
[释义] 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出处] 《南史·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拼音] guā mù ér shì
[释义]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出处]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
[拼音] huáng pí guā shòu
[释义]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出处] 余辰《蚕》:“一天过去了,蚕完全绝食啦,一个个饿得黄皮刮瘦,眼看就要死了。”
[拼音] sǎo tián guā dì
[释义] 扫:清除;刮:用锋刃手削。指干零杂农活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我宁可与你家担水运浆,扫田刮地,做个佣工。”
[拼音] guā gòu mó hén
[释义] 涤除污垢,磨除伤痕。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出处] 唐·孙樵《与高锡望书》:“贵文则丧质,近质则太秃,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
[拼音] guā gǔ xī suǐ
[释义] 刮开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
[拼音] guā gòu mó guāng
[释义] 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也比喻仔细琢磨。
[出处] 唐 韩愈《劝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拼音] guā máo guī bèi
[释义] 刮:用锋刃平削。从乌龟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很难成功
[出处] 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拼音] sǎo guō guā zào
[释义] 谓倾其所有。
[出处]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们已经是扫锅刮灶的都拿了出来,不瞒你说,家里连一块钱都不剩了。”
[拼音] huáng pí guā sōu
[释义]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出处] 余辰《蚕》六:“一天过去了,蚕完全绝食啦,一个个饿得黄皮刮廋,眼看就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