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 dòng jiāo qiē
[释义]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丙志·鱼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饥冻交切,然竟不死。”
[拼音] cì xīn qiē gǔ
[释义] 见“刺心刻骨”。
[出处] 明·于晃《乞恩疏》:“古今人臣于忠,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臣之痛愤,刺心切骨,何时可已!”
[拼音] qiè chǐ yǎo yá
[释义] 切齿:咬紧牙关,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拼音] tòng qiè xīn gǔ
[释义]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出处]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义士仁人,痛切心骨。岂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拼音] qiè chǐ fèn yíng
[释义] 切齿:齿相磨切,愤恨。紧咬牙齿十分愤怒。形容非常愤怒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张奂传论》:“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
[拼音] qiè qiè yú xīn
[释义] 切切:情意恳切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
[出处]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自从父母亡过,那郑彩鸾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见面。”
[拼音] xiāng qiē xiāng cuō
[释义] 相互研讨。
[出处] 春秋·齐·管仲《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
[拼音] cāo zhī guò qiè
[释义] 指处事过于急切。
[出处] 闻一多《论文艺的民主问题》:“我个人看来,目前的民主运动的确战斗性不够,也许有些老辈人认为操之过切,反而不好。”
[拼音] qiè qiè zài xīn
[释义] 切切:形容情意恳切真挚。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的思念。
[出处] 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爷知觉,施恻隐之心,释放我等,又赐诸弟兄财物,至今感佩不忘。小人切切在心,报恩无地。”
[拼音] qiē lǐ yàn xīn
[释义]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拼音] lìng rén qiè chǐ
[释义] 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拼音] qiè hé shí yí
[释义] 十分符合当时的需要或潮流
[拼音] qiè gǔ zhī hán
[释义]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
[出处] 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拼音] pò qiè chén cí
[释义] 迫切:十分急切;陈:叙说。十分急切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出处]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拼音] rù lǐ qiē qíng
[释义] 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出处] 清·恽敬《与秦省吾》:“侯君妙才,同携游屐,是以逸情远兴,苍莽而来,而入理切情之言,反不能畅也。”
[拼音] rǎng mèi qiè chǐ
[释义] 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
[出处] 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拼音] qíng qī yì qiē
[释义] 谓心境十分悲伤。
[出处] 明·康海《王兰卿》第二折:“他那里肉跳心惊,你这里情凄意切。”
[拼音] hán chán qī qiè
[释义]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出处]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拼音] mó lóng juān qiē
[释义] 磨砺切磋。
[出处] 宋·王安石《进说》:“磨砻镌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
[拼音] chēn mù qiē chǐ
[释义] 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出处]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