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uán jūn fù mò
[释义] 覆没:船翻沉。整个军队被消灭。比喻遭到彻底失败。
[出处] 《旧唐书 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拼音] kuì bù chéng jūn
[释义] 溃:散乱。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不成样子。形容军队惨败。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拼音] gū jūn zuò zhàn
[释义] 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出处] 刘桢《隋书 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拼音] qiān jūn wàn mǎ
[释义] 有千军万马。形容人很多;势力强大。
[出处] 《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拼音] héng sǎo qiān jūn
[释义] 横扫:扫荡、扫除。形容一举消灭了大量敌人;也形容诗文、书法等气势宏伟、气魄很大。
[出处] 毛泽东《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词:“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如卷席。”
[拼音] quán jūn fù miè
[释义]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与周兵屡战,俱被陆续诛灭,复现原形,大失朝廷体面,全军覆没;臣等只得逃回。”
[拼音] gū jūn fèn zhàn
[释义]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单独英勇作战。也比喻在没有外力的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也作“孤军作战”“孤军独战”。
[出处] 《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拼音] míng jīn shōu jūn
[释义]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拼音] bài jūn zhī jiàng
[释义]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拼音] yǒng guàn sān jūn
[释义]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出处] 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拼音] shēng lì jūn
[释义] 新投入作战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比喻新投入的能起积极作用的人
[出处]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18回:“只道余万清一路是一枝生力军,就令他作前军。”
[拼音] cháng shèng jiāng jūn
[释义] 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出处] 《后汉书·藏宫传》:“常胜之家,难于虑敌。”
[拼音] yì jūn tū qǐ
[释义]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兴起。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拼音] kào shǎng sān jūn
[释义]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9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工部发出御酒三百坛,着礼部加封,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拼音] gū jūn shēn rù
[释义] 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作战区。
[出处] 《周书 贺若敦传》:“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拼音] jūn fǎ cóng shì
[释义] 按照军法严办。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拼音] jūn lìng rú shān
[释义]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拼音] jūn lín chéng xià
[释义]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处] 《战国策 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拼音] lǎo pó dāng jūn
[释义] 比喻毫无用处,只是充数而已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俺们说话不中听,老婆当军,充数罢了。”
[拼音] jūn bù xuè rèn
[释义] 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