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ì bīng mò mǎ
[释义] 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出处] 明·朱元璋《皇陵碑》:“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群雄自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
[拼音] mǎi mǎ zhāo bīng
[释义] 见“买马招军”。
[出处] 《再生缘》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买马招兵尽壮怀。”
[拼音] pī jiǎ chí bīng
[释义] 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上》:“勃在国,常恐惧,每郡守使丞尉行县,勃常被甲持兵。”
[拼音] qiǎn jiāng zhēng bīng
[释义] 见“遣兵调将”。
[出处] 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七回:“原来魏主嗣欲乘丧南侵,报复旧怨,因将宋史执回,即日遣将征兵,进攻滑台。”
[拼音] qiáng bīng fù guó
[释义]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出处] 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西国之所以讲强兵富国者,率以尚器为先。”
[拼音] shén bīng tiān jiāng
[释义]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只见风尽随着宋军乱滚,半空中又是一声霹雳,无数神兵天将,杀将下来。”
[拼音] àn bīng shù jiǎ
[释义]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拼音] àn jiǎ xiū bīng
[释义]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出处] 《史记 淮阴侯列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拼音] bīng zài qí jǐng
[释义] 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出处] 《国语 周语中》:“兵在其颈,不可久矣。”
[拼音] xiū bīng bà zhàn
[释义]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 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拼音] bèi jiǎ zhí bīng
[释义]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吾见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被甲执兵,以卫社稷,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
[拼音] bīng wú cháng xíng
[释义] 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
[出处] 《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三国 魏 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拼音] chǐ bīng cùn tiě
[释义] 比喻微小的武力。
[出处] 清·戴名世《八月庚申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
[拼音] wán bīng dú wǔ
[释义] 轻率无度地使用武力。
[出处] 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骄者玩兵黩武,穷泰极侈。”
[拼音] fēng bīng cǎo jiǎ
[释义] 犹言草木皆兵。
[出处] 《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拼音] fù zhōng jiǎ bīng
[释义] 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
[出处] 《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传》:“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川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拼音] jiāo bīng zhī jì
[释义] 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拼音] kuì bīng yóu yǒng
[释义] 指逃散的士兵。
[出处] 李昌《回忆民先队》:“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日情绪。”
[拼音] láo jiǎ lì bīng
[释义]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
[拼音] mò mǎ lì bīng
[释义] 秣:喂;利:锋利。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