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én fēng ér xīng
[释义] 见“闻风而起”。
[出处] 明·李贽《读史汇·储瓘》:“后泰州有心斋先生,其闻风而兴者欤。”
[拼音] è wàn xīng jiē
[释义] 扼腕:用手握腕;嗟:感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发出叹息的神态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1回:“于是吏民俱困,都累得扼腕兴嗟,愁眉百结了。”
[拼音] xìng bù yóu jǐ
[释义] 兴:兴致。正在兴头上难以控制
[出处] 康濯《春种秋收》:“她姨姨倒不是个媒婆子;不过是兴不由己,有口无心地张嘴搭话。”
[拼音] tuō wù yù xīng
[释义]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出处] 《宣和画谱·文同》:“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戏。”
[拼音] xīng yún zuò yǔ
[释义] 兴:兴起。兴起云彩,制造下雨。比喻神魔鬼怪法术厉害
[出处] 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卖弄起兴云作雨机,怎提防捉虎牢龙计。”
[拼音] xìng jìn yì lán
[释义] 兴:兴致,兴味;阑:残,尽。兴致和情趣都没有了
[出处]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等到兴尽意阑,便各自回去睡觉。”
[拼音] xīng rú jiáo là
[释义] 谓毫无兴味。
[出处] 明·康海《粉蝶儿·秋日闲情》套曲:“半百年华,鬓如丝,兴如嚼蜡。”
[拼音] wù xīng yún yǒng
[释义] 见“雾起云涌”。
[出处] 梁启超《翠报叙》:“军兴以后,齐州学者,渐知以识时务,知四国为学中第一义,于是报馆雾兴云涌。”
[拼音] qù hài xīng lì
[释义] 去:除掉;兴:兴办。去掉有害的兴办有利的
[出处] 唐·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后佐河阳军,任事去害兴利。”
[拼音] pián xīng cuò chū
[释义] 谓不断涌现。
[出处] 明·宋濂《送王文冏序》:“上既立太学,以育才俊士,六七年间,奇能足用之人,骈兴错出,布列乎内外,为政咸有可称。”
[拼音] lóng yáng zhī xìng
[释义] 兴:嗜好,雅兴。战国时龙阳君以男色事魏王而得宠。指喜好男色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
[拼音] lóng jǔ yún xīng
[释义] 同“龙兴云属”。
[出处] 《东观汉记·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翕然龙举云兴,三雨而济,天下荡荡,人无能名焉。”
[拼音] zhòng xīng qí gǔ
[释义] 犹言重整旗鼓。
[出处]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现下招集人才,团练军马,倘有机会可乘,一定重兴旗鼓。”
[拼音] huò xīng xiāo qiáng
[释义]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
[出处] 唐·鲍溶《长城作》:“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拼音] fǔ bì xīng jiē
[释义] 髀:股部,大腿;嗟:嗟叹。抚摩大腿,发出长长的叹息。指久处安逸而无所作为发出的慨叹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96回:“急得宗祥抚髀兴嗟,非常侘傺。”
[拼音] fēng xīng yún zhēng
[释义] 蒸:上升。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风兴云蒸,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拼音] chéng fēng xīng làng
[释义] 谓趁机挑起事端。
[出处]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第十九章:“吴监督子登闻之,遂又乘风兴浪,思设法以破坏此留学事务所。”
[拼音] xīng wáng chéng bài
[释义] 兴盛、衰亡、成功、失败。泛指世事变迁
[出处]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隋江山扭做唐世界,也则是兴亡成败。”
[拼音] xīng chéng xiàng tàn
[释义] 兴:兴起;丞相:宰相;叹:感叹。感叹人的贤与不肖,关键在于自处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拼音] xīng bāng lì guó
[释义] 邦:国家。建立和振兴国家。
[出处]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安排打凤牢龙计,准备兴邦立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