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í fǎ bù gōng
[释义] 拒绝公正,在实施法律中的不公正
[拼音] mèng jiàn zhōu gōng
[释义]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拼音] míng gōng jù qīng
[释义] 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
[拼音] shān gōng dǎo zǎi
[释义] 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出处] 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末要追。”
[拼音] zhèng zhí gōng píng
[释义] 公正不偏,处事公道
[出处] 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
[拼音] gōng chē shàng shū
[释义]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拼音] gōng sī jiāo kùn
[释义]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
[出处] 《明史·食货志六》:“虚糜干没,公私交困焉。”
[拼音] gōng sī liǎng lì
[释义] 见“公私两济”。
[出处] 《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拼音] gāo yáng gōng zǐ
[释义] 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高阳公子休闲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拼音] zì yǒu gōng lùn
[释义]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拼音] wáng gōng guì qī
[释义] 泛指皇亲国戚。
[出处] 《宣和画谱 李成》:“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拼音] míng gōng zhèng qì
[释义]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拼音] míng gōng zhèng dào
[释义] 见“明公正气”。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
[拼音] míng gōng zhèng yì
[释义] 见“明公正气”。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7回:“若遇着买花儿东西,明公正义问他要。”
[拼音] míng qīng jù gōng
[释义] 有名声的权贵
[出处] 宋·欧阳修《序》:“自明道、景佑以来,名卿巨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拼音] píng xū gōng zǐ
[释义] 凭:依托。比喻假设的人或事。
[出处] 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
[拼音] qì gōng yíng sī
[释义]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出处] 《元史·泰定帝纪》:“四方代祀之使,弃公营私,多不诚洁,以是神不谙格,请慎择之。”
[拼音] gē bì méng gōng
[释义]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拼音] jiè gōng xíng sī
[释义] 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利。
[出处]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一卷:“见善忘举者妒,知恶不劾者比,依违是非者谲,借公行私者佞。”
[拼音] xǐ shǒu fèng gōng
[释义] 见“洗手奉职”。
[出处]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1卷:“宫闱日用之数,视前代不过什二三,而内务府堂郎中皆视为脂膏窟泽,相沿积习,几无一洗手奉公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