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ā xiān guò hǎi
[释义]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 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
[释义] 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
[出处] 明 陈汝元《金莲记 偕计》:“不佞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拼音] qī cháng bā duǎn
[释义] 形容高矮、长短不齐。也指不幸的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左有顾大嫂,右有孙二娘,引一千余军马,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拼音] wāi qī shù bā
[释义] 歪歪扭扭的。形容不正的样子
[出处] 茅盾《上海·我的二房东》:“沿马路上的电灯柱上,里门口,都有些红纸小方块;烂疮膏药似的,歪七竖八贴着。”
[拼音] qī lā bā chě
[释义] 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我便和他七拉八扯的先谈起来,喜得他谈锋极好,和他谈谈,倒大可以解闷。”
[拼音] wāi qī niǔ bā
[释义] 歪歪扭扭,不直
[出处] 老舍《小人物自述》:“那些古钱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钱眼里探出些不十分绿的草叶来。”
[拼音] èr bā jiā rén
[释义]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
[出处] 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拼音] ěr tīng bā fāng
[释义]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拼音] qī héng bā shù
[释义]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拼音] kuài ér bā máo
[释义] 一元钱或不足一元钱。指小钱
[出处] 老舍《我这一辈子》:“假如从马粮钱里能弄出块儿八毛的来,孩子至少也可以去私塾了。”
[拼音] qī dà bā xiǎo
[释义]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谓妻妾众多。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八回:“这十二钗说是金陵的,怎么家里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这几个。”
[拼音] bā nàn sān zāi
[释义]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 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难三灾,一心斋戒。”
[拼音] bā bài zhī jiāo
[释义] 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旧时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拼音] bā dǒu zhī cái
[释义]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出处] 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拼音] bā fāng hū yìng
[释义] 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彼此配合。
[出处] 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拼音] qī wān bā guǎi
[释义] 见“七湾八拐”。
[出处] 《十月》1981年第1期:“过了一岗又一岗,一坡又一坡,上上下下,七弯八拐,又走了十多里才真正到了狼牙山脚下、我们要住下的村子。”
[拼音] qī yán bā yǔ
[释义] 形容人多语杂。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拼音] bā bǎi gū hán
[释义] 八百:形容多;孤寒:指贫困的读书人。许多生活贫困的读书人。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拼音] qī wāi bā niǔ
[释义] 形容歪斜不正。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四回:“一路冲浸之处,不可胜数,慢说房屋四分五落,连树木也是七歪八扭。”
[拼音] bā zì dǎ kāi
[释义] 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出处] 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