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ú bù kān nài
[释义] 俗:庸俗;堪:可;耐:忍受。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出处]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但这种俗不堪耐的广告对于我也觉得有几份依依欲动的神气了。”
[拼音] jīng shì hài sú
[释义]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出处]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拼音] cū sú zhī bèi
[释义]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拼音] wéi shí jué sú
[释义]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出处]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拼音] tōng sú yì dǒng
[释义]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出处]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拼音] rù guó wèn sú
[释义]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拼音] fèn shì jí sú
[释义] 同“愤世嫉俗”。
[出处]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跖之徒争衡。”
[拼音]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
[释义]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拼音] bù sēng bù sú
[释义]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误了终身?”
[拼音] sú bù kě yī
[释义]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出处]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拼音] biàn fēng yì sú
[释义]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出处]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倒敛……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拼音] fēng yí sú biàn
[释义]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出处] 《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拼音] fēng yí sú gǎi
[释义]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出处] 晋·李氏《先贤行状》:“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拼音] fàn fū sú zǐ
[释义] 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
[出处] 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拼音] mǐn shí bìng sú
[释义] 指忧虑时俗
[出处] 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拼音] chū jiā qì sú
[释义] 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拼音] xí sú yí xìng
[释义]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出处]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晏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
[拼音] yí shì jué sú
[释义]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拼音] kuāng sú jì shí
[释义]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出处] 《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拼音] biàn fēng yì sú
[释义]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出处] 汉 王符《潜力夫 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