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释义]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拼音] qiān qiǎng fù huì
[释义] 牵:拉;附会:把无联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说成彼此相干。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拼音] jù jīng huì shén
[释义]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出处]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拼音] xīn lǐng shén huì
[释义]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领:领会;会:理解。
[出处] 唐 田颖《游雁荡山记》:“将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禅房,与之辩论心性切实之学,彼已心领神会。”
[拼音] néng shuō huì dào
[释义]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拼音] chuān záo fù huì
[释义] 穿凿: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讲通;附会:把毫无关系的事硬拉在一起。指勉强生硬解释;把没有意义硬是说成有某种意义。
[出处] 宋 洪迈《容斋续笔》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拼音] shì féng qí huì
[释义] 会:时机。恰巧遇到那个时机。
[出处] 唐 薛用弱《集异记 李子牟》:“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
[拼音] hòu huì yǒu qī
[释义] 会:相见;见面;期:时期。以后还有见面的日子或以后还有相见的机会。
[出处] 元 乔梦符《扬州梦》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后会有期也。”
[拼音] fēng yún jì huì
[释义] 风云:指难得的好时机;际会:适时地遇合。在难得的好时机适时地相遇。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
[出处] 唐 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
[拼音] dān dāo fù huì
[释义] 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拼音] hòu huì wú qī
[释义] 期:时间。以后何时相会还没有一定的日期。
[出处] 北朝 魏衒之《洛阳伽蓝记 大统寺》:“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以为凄恨,别甚殷勤。”
[拼音] jī huì zhǔ yì
[释义] 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
[出处]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
[拼音] qún yīng huì
[释义] 借指英雄人物或先进人物的集会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拼音] qiē shēn tǐ huì
[释义] 指自身遇到的经验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63章:“团支书这几句话,是她这一程子的切身体会。”
[拼音] huì dào néng shuō
[释义] 形容很会讲话。同“能说会道”。
[出处] 明 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拼音] néng yán huì dào
[释义]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位侄少爷算得能言会道。”
[拼音] bù qī ér huì
[释义]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出处] 《穀梁传 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拼音] néng qiā huì suàn
[释义] 能用手指掐算。指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出处]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在矿井里》:“大家都说老鼠能掐会算,老鼠算到有灾难,早就逃走了。”
[拼音] zāo yù jì huì
[释义] 犹言逢遇时机。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
[拼音] hòu huì nán qī
[释义] 会:会见,见面;期:约定的时间。以后相会没有一定的日期。指以后很难见面了
[出处] 北朝·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