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ì pái zhòng yì
[释义] 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或驳倒各个人的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出处] 宋 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拼音] zhòng xīng pěng yuè
[释义] 众多的星星围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某人;也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喻若众星拱明月。”
[拼音] zhòng mù zhāo zhāng
[释义]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拼音] zhòng qíng yì jǔ
[释义] 比喻大家齐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好。擎:往上托举。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众擎易举,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奉请开复。”
[拼音] láo shī dòng zhòng
[释义] 劳师:使军队劳苦;意为出动军队。原指出动大量军队;后也指动用大量人力;也有小题大作的意思。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兄长既来赴席,如何又劳师动众?”
[拼音] bó cǎi zhòng yì
[释义] 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登传》:“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拼音] chóu rén guǎng zhòng
[释义] 稠:多而密。指人很多的场合。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灌夫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拼音] chāo qún chū zhòng
[释义] 指超出众人。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回:“女郎题句,也有超群出众的。”
[拼音] bó cǎi zhòng cháng
[释义] 博:广泛;采:采纳;长:长处;优势。广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优点、长处。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拼音] zhòng guǎ bù dí
[释义] 人少敌不过人多。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郭淮传》:“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拼音] dí zhòng wǒ guǎ
[释义] 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多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拼音] zhòng kǒu fēn yún
[释义] 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拼音] pǔ dù zhòng shēng
[释义] 众生:指人类和各种动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语;后指救济大众。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拼音] zào yáo huò zhòng
[释义] 制造谣言;迷惑群众。
[出处] 邹鲁《江苏光复纪事》:“又都督府颁发暂行军律:一临阵退缩者斩,一强奸妇女者斩,一骚扰百姓者斩,一造谣惑众者斩。”
[拼音] zhòng nù nán fàn
[释义]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拼音] gōng zhī yú zhòng
[释义]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
[拼音] rén cái chū zhòng
[释义] 人品才能超出众人。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拼音] jù zhòng zī shì
[释义] 聚集了一伙人到处惹事;制造纠纷。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我生平最恨的就是这班刁民!动不动聚众滋事,挟制官长!”
[拼音] yún yún zhòng shēng
[释义] 佛家语;指世间众多的生灵。后多指世上大群无知识的人。芸芸:众多的样子。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释义]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出处] 《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