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āo xià liú rén
[释义] 为了营救即将被斩首的人而向主持或执行斩首的人发出的留人一命的紧急呼吁。
[出处] 元 李文蔚《燕青捕鱼》:“刀下留人!哥哥息怒。”
[拼音] duó rén suǒ hào
[释义] 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恁须不夺人所好。”
[拼音] wú rén zhī dì
[释义] 见“无人之境”。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为道,造作桥阁。”
[拼音] zhē rén yǎn mù
[释义] 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见庵观寺院的和尚贫财好色,明蔬暗荤,遮人眼目,俺庄内须与他们不同,荤酒俱有,待人甚恕。”
[拼音] zhèng tōng rén hé
[释义]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拼音] rén dān shì gū
[释义] 人数少,力量单薄。
[出处] 京剧《猎虎记》第十场:“劫牢之后,倘若登州兵马杀来,我等人单势孤,只怕寡不敌众。”
[拼音] shí rén tì tuò
[释义]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拼音] míng gōng jù rén
[释义] 亦作“名公钜人”。谓有名望的显要人物。
[出处] 唐·韩愈《徐偃王庙碑》:“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
[拼音] rén fú yú shí
[释义] 浮:超过,多余。食:指俸禄。原指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后比喻人员太多超过了工作的需要。亦作“人浮于事”。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拼音] wú rén zhī jìng
[释义] 境:地方。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出处] 宋 杨万里《国势中》:“不茸一垒,不置一卒,使寇之去来,如入无人之境。”
[拼音] jiǎ shǒu páng rén
[释义] 假:借,利用。借助别人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拼音] miǎo wú rén jì
[释义] 很少看见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
[出处] 沙汀《淘金记》:“从大道上望去,却就像一座~的黄土荒山。”
[拼音] huáng yáng rèn rén
[释义] 比喻大公无私、任人唯贤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拼音] tiě wàn rén wù
[释义] 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
[出处]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大都觉得工人们被陆明挑逗起来的不满情绪随着铁腕人物甩出的那个清脆见血的耳光,基本上算是烟消云散了。”
[拼音] tuō rén xià shuǐ
[释义] 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出处] 明 李素甫《元宵闹》第25出:“这是娘子拖人下水,与我什么相干?”
[拼音] mái mò rén cái
[释义] 不重视有才能的人,让其不能发挥作用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如此佳人,当日把他误作男装,若非孤家看出,岂非埋没人才。”
[拼音] shì ruò lù rén
[释义]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拼音] 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拼音] zhù rén wéi lè
[释义] 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快乐。
[出处]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拼音] rén rén jūn zǐ
[释义]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出处] 《晋书 刑法志》:“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