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ú shēng yú wēi
[释义] 微:小数名,长度为0.000001寸或圆度的六十分之一秒。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出处] 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拼音] kuī yú yī kuì
[释义] 亏:缺,欠;篑:装土的竹筐。积土成山的功夫只差最后一筐土。比喻做成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而未能成功
[出处]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拼音] nǐ yú bù lún
[释义]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
[出处] 陈寅恪《论再生缘》:“能读英文者,颇怪其拟于不伦。”
[拼音] qīng guò yú lán
[释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出处] 宋 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拼音] qiú dào yú máng
[释义] 盲:盲人。向盲人问路。比喻向毫无所知的人请教。
[出处] 唐 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拼音] qiān nù yú zhòng
[释义] 迁怒:受甲的气向乙发泄。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
[拼音] tuō yú kōng yán
[释义]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出处] 元·黄溍《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拼音] xíng yú cí sè
[释义]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出处]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拼音] xíng yú yán sè
[释义]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脸色上面
[出处] 宋·范祖禹《论德政》:“忧瘁泣涕,形于颜色。”
[拼音] ān yú suǒ xí
[释义]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出处] 明 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
[拼音] xuè jìn yú nüè
[释义] 谑:开玩笑;虐:侵害,伤害。开玩笑近于伤害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这番比喻虽谑近于虐,却非深知此中甘苦者道不出来。”
[拼音] nǐ rén bì yú qí lún
[释义] 拟:比拟;伦:同类。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拼音] qíng jiàn yú sè
[释义]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拼音] qiè qiè yú xīn
[释义] 切切:情意恳切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
[出处]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自从父母亡过,那郑彩鸾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见面。”
[拼音] sè yú yán lùn
[释义] 形容说话迟钝。
[出处] 《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拼音] wú bǔ yú shì
[释义] 世:时代。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出处] 宋·苏舜钦《上杜侍郎启》:“至于谐言短韵,无补于世,不当于齿牙间,使人传言。”
[拼音] wú bǔ yú shí
[释义] 时:时势。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出处] 宋·苏舜钦《答杜公书》:“今虽能涬然引去,无补于时,亦安是以为嘉事。”
[拼音] yù qíng yú jǐng
[释义]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出处] 《山水田园诗传·前言》:“进入写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拼音] xīn xì yú fā
[释义] 见“心细如发”。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于身,还心细于发。”
[拼音] gé yú chéng lì
[释义]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