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iǎ shǒu yú rén
[释义] 假:借。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拼音] qīng yú hóng máo
[释义]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拼音] huǐ yú yī dàn
[释义] 一旦:一天。指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就毁掉了。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灭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拼音] wēi yú lèi luǎn
[释义]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出处] 《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拼音] zhòng yú tài shān
[释义]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拼音] yú xīn bù rěn
[释义] 指对某人或处理某事物心存怜悯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拼音] yè jīng yú qín
[释义] 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拼音] róng yú yī lú
[释义] 熔化在同一个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解难分。
[出处] 卞之琳《冯文炳选集 序》:“废名在解放前,特别在抗战前,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儒释道熔于一炉。”
[拼音] rén fú yú shí
[释义] 浮:超过,多余。食:指俸禄。原指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后比喻人员太多超过了工作的需要。亦作“人浮于事”。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拼音] qǔ xìn yú mín
[释义] 取得人民的信任。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拼音] gōng guò yú qiú
[释义] 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出处]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凡物之所在市也,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落。”
[拼音] wú dòng yú zhōng
[释义]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宋 朱熹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拼音] lè yú zhù rén
[释义] 很乐意帮助别人
[出处]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她见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也信任他,处处请教。”
[拼音] qiú guò yú gòng
[释义] 需求多而供应量少
[拼音] gōng zhī yú zhòng
[释义]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
[拼音] chū yú wú nài
[释义] 指实在没有办法而不得不这样。无奈:无可奈何。
[出处] 《隋史遗文》四回:“本待砍你狗头,怜你也是贫民,出于无奈,饶你去罢!”
[拼音] wèn dào yú máng
[释义] 盲:瞎子。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出处] 唐 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拼音] mò nì yú xīn
[释义]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拼音] chū yú yì wai
[释义] 见“出于意表”。
[出处] 《黄绣球》第四回:“自想这件事真出于意外,必须自家投到,中诉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诬辱。”
[拼音] nán yǐ qǐ chǐ
[释义]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