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à shì qù yǐ
[释义]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出处]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拼音] bǎi shì wú chéng
[释义] 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出处] 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拼音] jiù shì lùn shì
[释义] 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
[出处] 宋 杨时《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
[拼音] jì chéng shì shí
[释义] 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
[出处] 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拼音] duō shì zhī qiū
[释义] 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
[出处] 唐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拼音] fèn nèi zhī shì
[释义] 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出处] 《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拼音] xún shì shēng fēi
[释义]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制造纠纷。
[出处] 艾芜《乌鸦之歌》:“现在他也只有忍了,人家往往要来寻事生非,正愁找不着漏洞哩。”
[拼音] hé shì lǎo
[释义] 调解人。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出处]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
[拼音] fēng liú yùn shì
[释义] 韵:风致;情趣。原指风雅而有情趣的事;即旧时文人骚客诗歌唱和、琴棋书画一类活动。现多指男女相爱婚配之类的趣事;也指男女私情。
[出处] 清 王韬《瀛壖杂志》:“人各却步立,不敢询姓氏,及移烛烛之,则倩扶也。一座哗然,此亦风流之韵事,扁平之佳话。”
[拼音] shào bù jīng shì
[释义]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 刘丰《后生可爱》:“所以在实际中,毛头小伙子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的也毕竟不少,‘少不经事’的话不尽全对。”
[拼音] hóng bái xǐ shì
[释义] 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杂话 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拼音] jiù shì zhòng tí
[释义] 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
[出处]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旧事重提,显然在他这种人并不甚么习惯,因此不多久,他就把话改到目前一切来了。”
[拼音] zhēn rén zhēn shì
[释义] 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
[出处] 冰心《关于男人》:“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
[拼音] wú duān shēng shì
[释义]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捣乱闹事。
[出处] 茅盾《林家铺子》:“自家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又没犯法,只要生意好,不欠人家的钱,难道好无端生事,自诈他不成。”
[拼音] hào guǎn xián shì
[释义] 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
[出处] 茅盾《谈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闲事闹出来的。”
[拼音] bǐng gōng bàn shì
[释义] 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办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拼音] tài píng wú shì
[释义] 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出处] 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方正》:“惟高堂厚禄身享太平无事之日者,见月则乐也。”
[拼音] zhōng shēn dà shì
[释义] 终:从开始到末了。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这事断然不可!”
[拼音] xīn rén xīn shì
[释义]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出处] 老舍《剧本习作的一些经验》:“全国各处的工厂里、农村里、部队里、学校里、商店里、家庭里都有新人新事出现吗?”
[拼音] jù zhòng zī shì
[释义] 聚集了一伙人到处惹事;制造纠纷。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我生平最恨的就是这班刁民!动不动聚众滋事,挟制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