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ēng duō lùn shǎo
[释义]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开,还是二位伯伯总管在那里,扶持小儿女大了,但凭胡乱分些便罢,决不敢争多竞少。”
[拼音] zhēng jī shī yáng
[释义] 比喻贪小失大。
[出处] 汉·焦延寿《易林》卷八:“争鸡失羊,亡其金囊。”
[拼音] zhēng qián kǒng hòu
[释义] 见“争先恐后”。
[出处]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拼音] tíng zhēng miàn zhé
[释义]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
[出处] 《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
[拼音] bì zhēng zhī dì
[释义]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出处] 《周书 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拼音]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释义]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拼音] dòu yàn zhēng yán
[释义] 见“斗艳争妍”。
[出处] 清·归庄《看寒花记》:“因思春夏秋之花,斗艳争妍,逾旬则色衰态倦,甚且有一日半日而谢者。”
[拼音] mán chù zhī zhēng
[释义] 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拼音] mén hù zhī zhēng
[释义] 宗派之间的争论
[出处] 《清史稿 沈桂芬翁同龢等传论》:“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
[拼音] jī wù xiāng zhēng
[释义]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拼音] zhēng cháng jìng duǎn
[释义] 计较细小出入;争竞谁上谁下。
[出处] 宋·黄庭坚《书寄祝有道》:“人家兄弟无不义者,盖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以至背戾,分门割户。”
[拼音] dòu yàn zhēng huī
[释义] 竞相比赛美丽、焕发容光。
[出处] 《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只趁事持夸窈窕,斗艳争辉呈面峭(俏)。”
[拼音] zhī zhēng dàn xī
[释义] 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出处] 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今朝宠命来首锡,掌枢衡只争旦夕。”
[拼音] jī zhēng é dòu
[释义]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争鹅斗,叫别人笑。”
[拼音] jī wù zhēng shí
[释义]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拼音] wō jiǎo dòu zhēng
[释义] 蜗:蜗牛;蜗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比喻为极小的事而引起大的争执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拼音] 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释义]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出处] 《平鬼传》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争惯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拼音] bìng qū zhēng xiān
[释义] 指竞争高下。
[出处] 《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拼音] mán chù xiāng zhēng
[释义]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出处]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拼音] miàn shé tíng zhēng
[释义] 见“面折廷争”。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