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ǐ chǐ zhī shū
[释义]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拼音] dù shū chóng
[释义]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出处] 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拼音] 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拼音] dú shū zhǒng zǐ
[释义]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拼音] jiǎng gàn dào shū
[释义]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拼音] fēi shū zǒu xí
[释义] 迅速地书写文件。
[出处] 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拼音] niú jiǎo shū shēng
[释义]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出处] 《新唐书 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拼音] zuǒ shū yòu xī
[释义] 喻倒行逆施。
[出处]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
[拼音] zhōng shū jūn
[释义] 毛笔的别称
[出处] 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拼音] rán dí dú shū
[释义]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拼音] piāo líng shū jiàn
[释义]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拼音] píng ān jiā shū
[释义] 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出处]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书,差人岳母行报知。”
[拼音] jiè shū liú zhēn
[释义]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拼音] fèn bǐ zhí shū
[释义]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出处] 清 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拼音] chóng shū niǎo zhuàn
[释义] 书:字体。字体像鸟虫。借指外国文字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0回:“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说有位洋老爷拜会大人。”
[拼音] qìng bǐ nán shū
[释义]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出处]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拼音] yǒu jiǎo shū chú
[释义]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出处] 宋·龚明之《中吴记闻》:“程信民记闻精确,乡人号为有脚书厨(橱)。”
[拼音] fán shū gāng rú
[释义]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出处] 《汉书 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拼音] cì gǔ dú shū
[释义] 比喻刻苦攻读。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拼音] dú shū jūn zǐ
[释义]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