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ī jiè shū shēng
[释义]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出处]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拼音] guān yàng wén shū
[释义] 指堂皇典雅的应试文字。袭用固定格式而内容空虚的文章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9回:“但也只是官样文书,掩人耳目罢了。”
[拼音] zhī shū míng lǐ
[释义] 有才学,懂礼仪
[出处] 老舍《骆驼样子》:“仿佛谁都是混帐,只有他自己是知书明理的君子人。”
[拼音] shū shēng lǎng lǎng
[释义]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释义]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出处] 《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拼音] wén ruò shū shēng
[释义]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拼音] mù bù shí shū
[释义]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出处]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拼音] mù bù zhī shū
[释义] 见“目不识书”。
[出处]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拼音] bì mén dú shū
[释义]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拼音] shū dāi zǐ
[释义] 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
[拼音] shū shēng zhī jiàn
[释义] 指书呆子的见解
[出处]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拼音] sì shū wǔ jīng
[释义]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出处]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拼音] bǐng bǐ zhí shū
[释义]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拼音] bù kān zhī shū
[释义]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出处] 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拼音] kēng rú fén shū
[释义] 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拼音] sān yú dú shū
[释义]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出处]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拼音] hóng qiáo shāo shū
[释义] 指言而无信的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拼音] hú míng yú shū
[释义]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拼音] héng shí chéng shū
[释义] 见“衡石量书”。
[出处] 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务,大功可成;不然,虽衡石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拼音] zhàng qì zhí shū
[释义] 仗:依靠,凭借。指坚持正义,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
[出处] 《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