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āng tǔ nán lí
[释义] 乡土:家乡,故土。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拼音] piān xiāng pì rǎng
[释义] 荒凉偏僻的地方。
[出处] 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拼音] xiāng bā lǎo
[释义] 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2章:“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
[拼音] lí xiāng bié jǐng
[释义] 见“离乡背井”。
[出处]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离乡别井,劳碌奔驰,不分蚤夜。”
[拼音] wēn róu xiāng
[释义] 比喻美色迷人之境
[出处] 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
[拼音] míng mò zhī xiāng
[释义] 见“冥漠之都”。
[出处] 明·归有光《祭妻祖父母文》:“方其数尽,何有于老,同返于冥漠之乡。”
[拼音] wú hé yǒu xiāng
[释义] 无何有之乡。
[出处] 郭沫若《文艺论集·读梁任公》:“我们小小一点沉闷会被它荡到无何有乡去了。”
[拼音] wǔ duàn xiāng qū
[释义] 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
[出处] 《史记 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拼音] mò xiāng shǔ rǎng
[释义]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出处] 清·龚自珍《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
[拼音] cūn lín xiāng shě
[释义] 指农村的左右邻居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若是让村邻乡舍都知道,他田福堂的脸都没处搁。”
[拼音] yú mǐ xiāng
[释义] 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出处] 《洪湖赤卫队》第三场:“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拼音] rù xiāng wèn sú
[释义]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出处] 《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拼音] mí rán xiāng fēng
[释义] 见“靡然向风”。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下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拼音] xiāng guī mín yuē
[释义] 指由当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约
[拼音] wù lí xiāng guì
[释义]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出处] 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拼音] lín lǐ xiāng dǎng
[释义] 周制1邻=5家,1里=5邻,1党=500家,1乡=12500家。泛称一乡的人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世》:“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
[拼音] rén lí xiāng jiàn
[释义] 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出处] 明·沈璟《埋剑记·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拼音] mò xiāng shǔ rǎng
[释义] 见“貊乡鼠攘”。
[拼音] xiāng qū zhī yù
[释义] 乡曲:乡里。同乡的称誉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
[拼音] jìn xiāng qíng qiè
[释义] 指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出处] 唐·宋之问《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