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iè fū zhī tòng
[释义]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出处]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拼音] qián lǘ zhī jì
[释义] 黔:贵州;技:本领。黔驴的本领。
[出处]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驴一鸣,虎大骇……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断其喉
[拼音] lì zhuī zhī dì
[释义] 立锥:插锥子。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拼音] fèi fǔ zhī yán
[释义] 肺腑:指内心。发自内心的真挚诚恳的话语。
[出处] 元 郑德辉《刍梅香》第二折:“小生别无所告,只索将这肺腑之言,实诉与小娘子。”
[拼音] tuō jiāng zhī mǎ
[释义]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出处] 茅盾《夜读偶记》:“但因采取了漫谈的方式,信笔所之,常如脱缰之马,离题颇远。”
[拼音] xián wài zhī yīn
[释义]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拼音] lòu wǎng zhī yú
[释义] 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拼音] xiāo rǎng zhī bié
[释义] 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 鲁迅《两地书 致许广平121》:“北平久不下雨,比之南方的梅雨天,真有‘霄壤之别’。”
[拼音] pín jiàn zhī jiāo
[释义] 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出处] 《后汉书 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拼音] bì jīng zhī lù
[释义] 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出处]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十九:“二十五号才是敌人反扑必经之路,那里高,那里窄,我们不易仰攻,也无法多用人力。我们须在适当时间,放弃了它,坚守主峰和二十七号。”
[拼音] lái zhī bù yì
[释义] 易:轻易、容易。形容获得成功或得到财物非常不容易。
[出处] 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拼音] wú chǐ zhī yóu
[释义] 尤:特别突出的。无耻之中最无耻的。
[出处] 清 王士禛《分甘余话》:“二子可谓失其本心,无耻之尤者也。”
[拼音] xiān rù zhī jiàn
[释义] 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拼音] wàn quán zhī jì
[释义] 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
[出处] 《三国志 蜀志 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拼音] kě chéng zhī jī
[释义] 乘:凭借;利用;机:机会。可以利用的机会。
[出处] 《晋书 吕篡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拼音] kě chéng zhī xì
[释义] 隙:空子;机会;弱点;漏洞。可以利用的空子。
[出处] 宋 晁补之《上皇帝论北事书》:“当是时,皆有可乘之隙,而中国不取。”
[拼音] cè yǐn zhī xīn
[释义]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拼音] xiǎo kāng zhī jiā
[释义] 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小康之家,就看得赌具是解闷的要紧东西。”
[拼音] chéng rén zhī měi
[释义] 成:成全;帮助;美:好事。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