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ì zhī zhī míng
[释义] 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拼音] yán wài zhī yì
[释义]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出处]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拼音] dāng zhī wú kuì
[释义] 承受得起这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必感到惭愧。当:担当;承受;之:指所给的荣誉或称号。
[出处] 宋 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
[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释义] 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出处] 宋 刘安世《尽言集 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
[拼音] bù bái zhī yuān
[释义] 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无法辩白或无处申诉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拼音] yán zhī wú wù
[释义]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
[出处] 清 梁启超《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拼音] lì zú zhī dì
[释义]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出处]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拼音] rén zhī cháng qíng
[释义]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出处] 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拼音] qī rén zhī tán
[释义] 骗人的话。也作“欺人之论”。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可晓得老爷是讲理学的人,凡事有则有,无则无,从不作欺人之谈的。”
[拼音] tài rán chǔ zhī
[释义]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出处] 《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拼音] nì ěr zhī yán
[释义]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释义] 缓:延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拼音] qū zhī ruò wù
[释义]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拼音] bǎi nián zhī hòu
[释义] 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故以百岁为死的代称。死的讳称。
[出处]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
[拼音] ǒu yī wéi zhī
[释义] 偶:偶尔;偶然;为:做;干;之:代词;代某件事。偶尔做一回。
[出处] 宋 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拼音] bù zhèng zhī fēng
[释义]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拼音] bù yì zhī cái
[释义]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出处] 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拼音] qiè fū zhī tòng
[释义]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出处]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拼音] quǎn mǎ zhī láo
[释义] 犬马: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替主子奔走的犬马;以表示忠诚。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出处] 《晋书 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拼音] wàng nián zhī jiāo
[释义] 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出处]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