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ǔ yǐ yǒu zhī
[释义] 古代就已经有了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拼音] shí zhī bā jiǔ
[释义]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拼音] qū zhī rú wù
[释义] 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竞相追逐某一事物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1卷:“毕尚书宏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鹜。”
[拼音] léi tíng zhī lù
[释义]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拼音] shùn xī zhī jiān
[释义] 极短暂的时间内
[出处] 《北史·魏世祖太武帝本纪》:“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无以措其奸隐。”
[拼音] miè mén zhī huò
[释义] 灭:消灭;门:家,家族。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
[出处] 《周书·王轨传》:“皇太子,国之储副,事有蹉跌,便至灭门之祸。”
[拼音] rù mù zhī bīn
[释义]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出处] 《晋书 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拼音] wú wàng zhī fú
[释义] 不期望获得而得到的幸福。
[出处] 《战国策 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今君处无妄之世,以事无妄之主,安不有无妄之人乎。”
[拼音] ér shùn zhī nián
[释义]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拼音] ér lì zhī nián
[释义] 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拼音] ěr shí zhī tán
[释义]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拼音] èr xìng zhī hǎo
[释义]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出处]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拼音] ér nǚ zhī qíng
[释义] 特指男女之间缠绵的恋情。亦作“儿女私情”。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2卷:“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
[拼音] wú néng zhī bèi
[释义] 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1回:“岳飞真乃无能之辈。”
[拼音] shēng ér zhī zhī
[释义]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拼音] fù bèi zhī máo
[释义]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
[拼音] fǎn jiàn zhī jì
[释义] 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出处] 《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拼音] fāng wài zhī rén
[释义]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出处] 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拼音] gǔ xī zhī nián
[释义] 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出处] 唐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拼音] hé zhé zhī yú
[释义] 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出处] 明·无名氏《四贤记·告贷》:“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