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yóu zì zhǔ
[释义] 由不得自己。指控制不住自己。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拼音] mǎn bù zài hū
[释义] 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拼音] bù zài huà xià
[释义]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拼音] bù zhé bù kòu
[释义] 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按原价扣除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点不差。
[出处]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
[拼音] má mù bù rén
[释义]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拼音] miào bù kě yán
[释义] 妙:美妙、巧妙;言:说。美妙得不能用言语表
[出处] 晋 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拼音] dǎ bào bù píng
[释义] 在双方争执中;主动介入;帮助受到欺压的人;打击实施强暴者。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替平儿打抱不平。”
[拼音] bù jiǎ sī suǒ
[释义] 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
[出处] 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拼音] bù shí shí wù
[释义] 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拼音] bù zì liàng lì
[释义] 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拼音] fáng bù shèng fáng
[释义] 防:防备;胜:尽;完全。形容防备不过来。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种小人,真是防不胜防。”
[拼音] bù zú wéi qí
[释义]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多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新奇之处。也作“不足为怪”。
[出处] 宋 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
[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释义]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释义]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拼音] fēn wén bù qǔ
[释义] 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懒龙分文不取,也不问多少,尽数与了贫儿。”
[拼音] bù zhì zhī zhèng
[释义]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拼音] bù zhuó biān jì
[释义] 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切主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拼音] bù zú guà chǐ
[释义] 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也作“不足齿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叔孙通传》:“此皆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拼音] lái zhě bù jù
[释义] 对于来的人或送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拼音] lǚ jiào bù gǎi
[释义]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