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gōng zì pò
[释义]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出处] 唐 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拼音] bù xiè yī gù
[释义] 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出处]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拼音] bù fēn bǐ cǐ
[释义] 彼:对方;此:己方。不分你我。形容关系亲密。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我想叫他们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
[拼音] huǎn bù jì jí
[释义] 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来一万银子。”
[拼音] kuì bù chéng jūn
[释义] 溃:散乱。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不成样子。形容军队惨败。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拼音] jī quǎn bù níng
[释义] 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出处]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释义]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拼音] jiān rěn bù bá
[释义]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出处] 宋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拼音] bù fù zhòng wàng
[释义]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出处]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3回:“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拼音] bù shí shí wù
[释义] 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拼音] bù xué wú shù
[释义]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拼音] lǚ jiào bù gǎi
[释义]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拼音] jiān chí bù xiè
[释义] 懈:放松。坚持到底;没有丝毫的松懈。
[出处] 《清史稿 刘体重传》:“遇大雨,贼决河自卫。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洲。”
[拼音] bù jiù jì wǎng
[释义]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释义]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拼音] bù gān hòu rén
[释义] 甘:甘心;情愿。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而广不甘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拼音] bù zhì zhī zhèng
[释义]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拼音] bù zhuó biān jì
[释义] 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切主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拼音] bù zú guà chǐ
[释义] 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也作“不足齿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叔孙通传》:“此皆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