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ín fù bù jūn
[释义] 均:平均。贫穷和富裕很不平均
[出处] 《魏书·世祖纪上》:“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
[拼音] bù xú bù jí
[释义] 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拼音] pái huái bù qián
[释义] 徘徊:来回地行走。犹豫不决,停步不前。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
[出处] 成仿吾《长征回忆录》:“林彪又消极抗令,徘徊不前,受到军委的严厉批评。”
[拼音] bào dǎ bù píng
[释义]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拼音] piàn jiǎ bù guī
[释义] 片:单,只;甲:铠甲。形容全军覆没
[出处] 《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拼音] bìng cún bù bèi
[释义] 指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出处] 巴金《家》九:“但是风雅的事又怎幺能够同卫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
[拼音] piāo fú bù dìng
[释义] 漂浮:停留在流体表面或悬浮在流体中。指人飘泊不定
[出处]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3章:“像云影一样这里、那里,一明、一暗,漂浮不定。”
[拼音] bù fēn qīng béi
[释义] 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出处] 见“不分皂白”。
[拼音] mì bù tōng fēng
[释义] 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出处]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拼音] kǒu bù èr jià
[释义]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拼音] háo bù huì yán
[释义] 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拼音] hǔ bù shí ér
[释义]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出处]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拼音] hǎo mèng bù cháng
[释义] 指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能实现的,只能存在于梦幻之中。
[出处] 元·无名氏《云窗梦》:“薄设设衾寒枕冷,愁易感好梦难成。千愁万恨断肠人,怎当那半夜三更莫秋景。”
[拼音] hǎi bù yáng bō
[释义] 比喻太平无事。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拼音] hǎo jǐng bù cháng
[释义] 美好的光景不能永远存在。多用于对世事变迁的感叹。
[出处] 宋·晁补之《梁州令叠韵》:“好景难常在,过眼韶华如箭。”
[拼音] huāng bù zé lù
[释义] 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看看天色将晚,脚又疼,肚又饥,正是慌不择路,望山僻小径只顾走。”
[拼音] huǐ zhī bù jí
[释义] 后悔也来不及了。
[出处] 元 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
[拼音] hòu shǒu bù jiē
[释义] 指平时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则接应不上,无法继续维持。亦作“后手不上”。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7回:“这两个光棍,他揽的人家债多了,只怕往后后手不接。”
[拼音] huī bù liū diū
[释义] 灰色,形容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难堪,情绪低落
[出处] 张平《抉择》:“那一团团灰不溜丢的东西,就是曾让自己怎么也看不够,怎么也丢不下的织机和车床吗?”
[拼音] tǎn tè bù dìng
[释义] 同“忐忑不安”。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六回:“济川被他们说得心中忐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