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ì ér bù lù
[释义]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拼音] zhòng guǎ bù dí
[释义] 人少敌不过人多。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郭淮传》:“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拼音] liáng yǒu bù fēn
[释义] 莠:狗尾草,比喻坏人。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出处] 《清史稿 吴杰传》:“未剿遽抚,良莠不分。兵至,相率归诚;兵退,复出焚掠。”
[拼音] yī háo bù gǒu
[释义] 犹一丝不苟。
[出处]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断断是再来人,一毫不苟,一丝不挂,诚然而来,诚然而往。”
[拼音] fēn wén bù zhí
[释义] 直:同“值”。一分钱一文钱也不值。形容没有任何价值。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八:“有人赞叹此事,如虎带角;有人轻毁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么事,因什么毁赞不是。”
[拼音] yì yì bù lè
[释义] 悒悒:忧愁不安的样子。心里郁闷,感到不快。
[出处] 汉 班固《汉武帝内传》:“庸主对坐,悒悒不乐。”
[拼音] yǒng bù mó miè
[释义] 永远不会消灭。常指光辉事迹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
[出处] 郭沫若《创造者》:“你们是永不磨灭的太阳,永远高照着时间的大海。”
[拼音] bàn miàn bù wàng
[释义] 半面:见过面。见过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 《北齐书 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拼音] líng suì bù quán
[释义] 指细碎不周全的事物等
[出处] 毛泽东《实践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拼音] bù gù qián hòu
[释义] 比喻毫无顾忌。《红楼梦》一二○回:“不是说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仙。这佛是更难成。”
[出处] 《红楼梦》一二○回:“不是说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仙。这佛是更难成。”
[拼音] bǎi bù yī yù
[释义]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言立策成,终无咎悔,若此之事,百不一遇,其知之所见,万不及一也。”
[拼音] bǎi zhé bù cuī
[释义]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出处] 宋 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拼音] bǎi zhé bù yí
[释义]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拼音] zhì sǐ bù qū
[释义]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拼音] dà jié bù duó
[释义]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出处] 《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拼音] fēn háo bù zhí
[释义] 形容没有任何价值。同“分文不直”。
[出处] 《天雨花》第二七回:“人间信佛者多,谤佛者少,惟左丞相不信虚无,专辟佛教,说我等寂灭门中,分毫不值。”
[拼音] fēng máng bù lù
[释义] 锋芒: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或心机;露:显露。有才干或心机却不外露。形容满腹才干或心机,表面上看不出来。
[出处] 宋 沉括《梦溪笔谈补》:“宋寇准拜相时,朝廷所下诏书有:'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拼音] hǎo è bù tóng
[释义]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
[拼音] bù yì lè hū
[释义] 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拼音] yù bà bù néng
[释义] 罢:停;歇。想停止却又收不住。指因各种原因(包括迫于形势)无法中止。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