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én yīn bù jué
[释义]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出处]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拼音] mō mén bù zháo
[释义] 指莫名其妙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辞了丈人回来。”
[拼音] chǒng rǔ bù jīng
[释义]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出处]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拼音] xí bù xiá nuǎn
[释义] 暇:空闲。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拼音] cún ér bù lùn
[释义] 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拼音] cùn tǔ bù ràng
[释义]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出处]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把社会主义国家巩固起来,寸土不让。”
[拼音] cuò luò bù qí
[释义] 形容极不整齐。
[出处] 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拼音] cí bù dá yì
[释义]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出处] 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拼音] mù bù rěn dǔ
[释义]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出处]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拼音] cuì ér bù jiān
[释义]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出处]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拼音] jiǔ jiǎ bù guī
[释义] 假:借;归:归还。本指长期借用一直不归还。后指长期告假不回来。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拼音] chén mò bù yǔ
[释义] 指一言不发
[出处] 沈从文《沅陵的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沉默不语真正的战士!”
[拼音] hài rén bù qiǎn
[释义] 给别人的损害非常之大。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儿惊风,害人不浅。”
[拼音] jí bù kě nài
[释义] 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拼音] háo bù dòng yáo
[释义] 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
[出处] 毛泽东《愚公移山》:“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拼音] jué kǒu bù tí
[释义] 绝口:始终不开口;提:举出。指闭口不说话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见了抚台,绝口不提一字,免得抚台心上生疑。”
[拼音] shì sǐ bù èr
[释义]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出处] 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拼音] huà hǔ bù chéng
[释义] 画老虎画不好(画得像只狗)。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出处] 东汉 班固《东观汉记》:“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拼音] fāng cùn bù luàn
[释义] 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出处] 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拼音] fàn ér bù jiào
[释义] 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