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ng jiǔ bù xī
[释义] 经:经过;息:停息。经过很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或欢呼声。
[出处] 刘坚《草地晚餐》:“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拼音] gāng zhèng bù ē
[释义] 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拼音] bù luò sú tào
[释义] 落:停留,定正。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出处]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学习写点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拼音] cán quē bù quán
[释义] 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
[出处] 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拼音] bù shí zhī xū
[释义] 不时:不定什么时候。随时的需要;也作“不时之须”。
[出处] 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拼音] cǎn bù rěn wén
[释义] 惨:悲惨;凄惨;闻:听见。悲惨得不忍听下去。
[出处] 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拼音] bù zhī qīng zhòng
[释义] 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出处] 战国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
[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ān
[释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拼音] shēn xìn bù yí
[释义]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拼音] háo bù jiè yì
[释义]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拼音] bù kě zhuō mō
[释义] 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也指无法知道对方的用意。
[出处] 明 谢肇淛《五杂俎 人部四》:“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拼音] bù liú yú dì
[释义]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拼音] bù míng yī qián
[释义]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拼音] bù míng bù bái
[释义]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拼音] bù niàn jiù è
[释义] 念:记住;旧:过去的;恶:恶劣的行为;指怨恨;仇怨。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拼音] bù pò bù lì
[释义] 破:破除;立:建立。不先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起新的。
[出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拼音] shí yùn bù jì
[释义] 时机和命运不佳。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先对莫翁道:‘寄儿蒙公公相托,一向看牛不差。近来时运不济,前日失了两牛,今蹇驴又生病,寄儿看管不来。’”
[拼音] shì bù guān jǐ
[释义] 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出处] 《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拼音] bù shàng bù xià
[释义]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拼音] bù shèn liǎo liǎo
[释义] 甚:很;了了:明白。对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出处] 《北齐书 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