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zài huà xià
[释义]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拼音] shì fēng rì xià
[释义] 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坏。
[出处] 清 秋瑾《致秋誉章书》:“我国世风日下,亲戚尚如此,况友乎?”
[拼音] tiān xià dà luàn
[释义] 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
[出处] 《后汉书·曹节传》:“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方者。”
[拼音] mán shàng qī xià
[释义] 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瞒上欺下,咱简直不是个人啦!”
[拼音] xià lǐ bā rén
[释义] 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拼音] zǒu xià pō lù
[释义] 下坡路:由高处通向低处的道路。比喻向衰落或坏的方向发展
[出处] 孙犁《乡里旧闻》:“进善幼年就赶上日子走下坡路,因此学了木匠。”
[拼音] shān rán lèi xià
[释义]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
[出处] 宋 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
[拼音] zì shàng ér xià
[释义] 从上到下
[出处]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拼音] xià bù wéi lì
[释义]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出处] 明 余继登《曲故纪闻》:“疏闻,英宗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后不为例。”
[拼音] xià bǐ chéng zhāng
[释义] 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拼音] xià mǎ kàn huā
[释义] 跨下马来细细地观赏花朵。多比喻做工作深入实际地调查研究。
[出处] 唐 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拼音] lèi rú yǔ xià
[释义] 眼泪像下雨似地淌了下来。形容非常悲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拼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出处] 《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拼音] lèi xià rú yǔ
[释义] 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下来,形容十分悲伤
[出处] 《敦煌变文集 搜神记》:“姑忆念新妇,声彻黄天,泪下如雨。”
[拼音] tiān xià dì yī
[释义]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治平为天下第一。”
[拼音] tiān xià wú shuāng
[释义]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拼音] bīng lín chéng xià
[释义] 临:来临。军队已来到城墙下面。比喻遭到围困。
[出处] 元 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拼音] xiāng chí bù xià
[释义] 不下:不能解决。指双方势均力敌;互相抗争;各不相让;谁也战胜不了对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拼音] qǐ xià rú yǔ
[释义]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复恩》:“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