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iǎn gǔ zhī xià
[释义] 辇毂:帝王的车驾。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
[出处]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拼音] nán ér xī xià yǒu huáng jīn
[释义] 指男子汉不可轻易向人下跪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1卷:“林上舍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何拜人?’”
[拼音] píng zhì tiān xià
[释义]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拼音]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释义] 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拼音] pínjiànzhīzhī bùkěwàng,zāokāngzhīqī bù xiàtáng
[释义]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拼音] wǔ xíng jù xià
[释义] 谓读书敏捷神速。
[出处] 晋·华峤《汉书》:“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
[拼音] róu shēng xià qì
[释义]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出处] 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拼音] xīng qián yuè xià
[释义] 指月夜良宵。亦作“月下星前”。
[出处] 元·吕止庵《风入松》套曲:“常欢喜星前月下,休等闲间面北眉南。”
[拼音] shàng chǎn xià dú
[释义] 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
[出处]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拼音] shàng xià tóng yù
[释义]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拼音] xià mǎ féng fù
[释义]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出处] 《孟子 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拼音] tóu shí xià jǐng
[释义] 见“投阱下石”。
[出处] 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日复来,仍旧先咬老实人开手,‘投石下井’,无所不为。”
[拼音] tuī xián xià shì
[释义] 推:赞许。指有地位的人能降格与有贤德的人交往
[出处] 《梁书·徐勉传》:“当应推贤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报恩明主,克保元吉。”
[拼音] tiān gāo tīng xià
[释义] 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出处] 《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拼音] tóu jǐng xià shí
[释义]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出处] 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拼音] tiān xià xiōng xiōng
[释义]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群情喧扰
[出处] 《旧唐书·任瑰传》:“后主残酷无道,征役不息,天下恟恟,思闻拯乱。”
[拼音] tiān xià xiōng xiōng
[释义]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群情喧扰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天下匈匈数岁,成败未可知。”
[拼音] lín xià gāo fēng
[释义] 同“林下风气”。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因访知老先生令爱小姐,乃闺中名秀,又擅林下高风,诚当今之淑女。”
[拼音] lín xià qīng fēng
[释义] 同“林下风气”。
[出处] 《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种文雅可观,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必然言谈举止,都带些林下清风。”
[拼音] tiān xià tāo tāo
[释义]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
[出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赵子龙磐河大战》:“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