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ěng hǔ xià shān
[释义] 形容勇猛而迅速
[出处]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转身作一个‘猛虎下山’之势,劈面扑来,要想杨福一闪,他好乘势翻个跟斗,到杨福后面去。”
[拼音] mù xià shí xíng
[释义]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拼音] tiān xià dà shì
[释义] 势:形势。指国内外的形势或趋向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拼音] tiān xià qí wén
[释义] 奇闻:罕见的见闻。天下少有的令人惊奇的事情
[出处] 欧阳山《三家巷》:“天下奇闻,从总司令到一名下等兵,都没有一个共产党员。”
[拼音] xià qiáo qiān gǔ
[释义] 用来比喻人从光明走向黑暗,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而进入劣境。。
[出处] 参见“下乔入幽”。
[拼音] pǔ tiān zhī xià
[释义] 指整个天下;遍天下。
[出处] 《诗经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拼音] xià bǐ rú shén
[释义]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出处] 《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拼音] xià jǐng tóu shí
[释义] 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头。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拼音] qī shàng yā xià
[释义] 欺骗上级,压制下级
[拼音] wū xià jià wū
[释义]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拼音] xià qì yí sè
[释义]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出处]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拼音] quán qīng tiān xià
[释义] 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吕惠卿》:“熙宁八年,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权倾天下。”
[拼音] tóu shàng mò xià
[释义] 第一次,初次。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拼音] sǎo chú tiān xià
[释义] 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
[出处] 《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拼音] sǔn shàng yì xià
[释义] 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
[出处] 《周易·益》:“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拼音] shàng tǔ xià xiè
[释义] 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
[拼音] shān jiān lín xià
[释义] 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出处]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志愿禅师》:“山间林下颇称道人家风。”
[拼音] zhí shàng zhí xià
[释义] ①上下一贯。②从上到下,从头到脚。③形容陡直。
[出处] 《朱子全书》卷四:“凡事都分做两边,是底放一边,非底放一边。是底是天理,非底是人欲。是即守而勿失,非即去而不留:此治一身之法也。治一家则分别一家之是非,治一邑则分别一邑之邪正,推而一州一路以至天下,莫不皆然:此~之道。”
[拼音] tì lèi jiāo xià
[释义] 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同“涕泪交零”。
[出处] 《魏书 临淮王谭传》:“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拼音] shàng xià tóng xīn
[释义] 上下一心。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虽然新遭大败,但此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加之重要将领均在,上下同心,亲密无向,又善于整饬军纪,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