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iǎo lǐ rú yī
[释义] 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拼音] bù xiè yī gù
[释义] 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出处]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拼音] yī shì tóng rén
[释义]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出处]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拼音] yī chéng bù biàn
[释义]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拼音] yáo shēn yī biàn
[释义] 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拼音] ěr mù yī xīn
[释义]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拼音] fēng xíng yī shī
[释义] 风行:象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黄,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
[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释义]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拼音] yī wǎng dǎ jìn
[释义]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出处]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拼音] cāng hǎi yī sù
[释义]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拼音] fēng mǐ yī shí
[释义] 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指时兴的风气。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第15卷:“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
[拼音] xiǎn hè yī shí
[释义] 显赫:有名声有权势地位的。在一个短时期内名声权势极大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宪传》:“权贵显赫,倾动京都。”
[拼音] dào dǎ yī pá
[释义] 比喻犯了错误或干了坏事不承认;反咬对方一口。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拼音] yī lù píng
[释义] 旅途上平安顺利。
[出处] 明 范受益《寻亲记》:“大王爷,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脚轻手健。”
[拼音] jiǔ niú yī máo
[释义]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拼音] dú dāng yī miàn
[释义] 单独承担或负责一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形容精神强干;有本事能力。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张良传》:“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拼音] duō cǐ yī jǔ
[释义] 举:行动、举动。做出不必要的;多余的举动。表示这一行动毫无必要。
[出处] 清 侯方域《南省策》:“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拼音] líng jī yī dòng
[释义] 灵机:灵巧;灵活的心思。形容灵敏机智;突然想出办法或主意。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卷:“俄延了半响,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
[拼音] yī fǎn cháng tài
[释义] 一反:完全相反;整个儿相反;常态:平常的情态。完全和平常的态度相反。形容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出处] 郭澄清《大刀记》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拼音] yī shì wú chéng
[释义] 连一样事情都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出处]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