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809个与“”相关的成语:
  • 字师

    [拼音] yī zì shī
    [释义]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 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抔土

    [拼音] yī póu tǔ
    [释义] 一抔:一捧。坟墓的代称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抹黑

    [拼音] yī mā hēi
    [释义] 对周围情况一无所知
    [出处]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章:“就我爸爸那个傻呀,俩眼一抹黑,人家让干吗就干吗。”
  • 牛鸣

    [拼音] yī niú míng
    [释义]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出处] 唐 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 人敌

    [拼音] yī rén dí
    [释义] 指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
    [出处] 语出《孟子 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 [拼音] yī chéng yī lǚ
    [释义]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 干人犯

    [拼音] yī gān rén fàn
    [释义] 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 家眷属

    [拼音] yī jiā juàn shǔ
    [释义]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出处] 清·康有为《广艺双楫·本汉》:“《孔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 室生春

    [拼音] yī shì shēng chūn
    [释义]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 知万

    [拼音] yǐ yī zhī wàn
    [释义]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出处] 《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 片焦土

    [拼音] yī piàn jiāo tǔ
    [释义] 形容遭遇火灾(或战火),房屋全部被衩焚毁的景象。
    [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改故辙

    [拼音] yī gǎi gù zhé
    [释义] 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 代楷模

    [拼音] yī dài kǎi mó
    [释义] 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出处] 《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 腔热血

    [拼音] yī qiāng rè xuè
    [释义] 腔:身体中空的部分。全身的热血,指生命
    [出处] 明·吾丘瑞《运甓记·问卜决疑》:“胡骑猖狂,中原无主,一腔热血,无以自效。”
  • 自树

    [拼音] zì shù yī zhì
    [释义]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
  • 元复始

    [拼音] yī yuán fù shǐ
    [释义] 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出处] 《公羊传 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 鼻子灰

    [拼音] yī bí zǐ huī
    [释义] 比喻碰壁或受斥责。《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出处] 《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 介之士

    [拼音] yī jiè zhī shì
    [释义]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 切万物

    [拼音] yī qiē wàn wù
    [释义]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出处] 《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
  • [拼音] yī qiū yī hè
    [释义]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出处] 《汉书 叙传上》:“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